◎中国教育那真是教育,教者苦教,学者死学,死教死学死知识。
这是最勤奋也是最懒惰,最聪明也是最愚笨的做法。
我们都对应试教育很反感,都想改变它。
但是仔细想想,教育就是教死知识的,必然以考试为目的和手段。
教育与应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要有教教教在前,就必然有考考考于后,二者如影随形,互为因果。
教育必为应试,应试才是教育,才能促进教育。
死教别人一些死知识不考又有什么办法来显示自己促进别人?如果没有定论,怎么会有考试?如果学习是通向求知为了探索为了实践,鼓励百家争鸣,那又如何要得了那么多的考试?已知的东西才要考,管人的人才要考别人,无能的人才要考别人!中国的考试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变为在考卷上淘汰所谓“差”的学生,将一种思维方式变为唯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考试极为害人。
和缺乏个性特色的学生相比,大概中国的教师更加缺乏特色个性,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学懂学好。
无问状态下成长的学生就更是如此,并没有吃透书本精神,学习的知识看似懂了其实未必真正懂得,知其然都不一定达到,更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
不问不思死记硬背,最多只能达到知识层次,知道老师知道的那些而已!◎以上种种中国教育弊端之所以能够延续,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育的真正目的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共识,没有共识自然谈不上改善的计划与行动,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应该是第二位的东西,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使培养出的人能够强化社会秩序、社会道德与社会和谐。
例如国家在制定达到小康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蓝图时,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没有对国民素质提出具体的目标,可以说没有人这个核心的目标参数,其它目标不仅难以达成,即便是勉强达成了其社会环境也不会比今天好多少。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实力、发展与未来完全由这个国家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决定与制约,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角度彻底审视与反省当代中国的教育与教育体制,使信仰、人文人道精神的塑造与培养早日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当务之急,任何的犹豫、迟缓与抵触只会使人们向往的素质教育难以出现在华夏大地并从根本上制约中国文明发展的进程。
◎近年的高考、中考,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折射出我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
在高考指挥棒的舞动下,我国的现行教育中的各种隐忧逐渐显露:与科举相似的高考制度,造出大量目光短视的大学生;高考机制优中择优,精英教育的宗旨,淘汰大量成绩中等的学生,造成极大的人才浪费;高考机制中狭窄单一的高考范围制约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轻视体育导致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不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高考而衍生了其他事物:高收费教育产生;由此又伤害了部分家长供子女读书的积极性;过度竞争引起对分数的畸形重视,畸形的教育理念由此产生,诚信观念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高考内容须大力改革,应增加德育、体育等各项素质的测评,以培养高素质的普通民众为终极目标。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全民素质。
◎素质教育的提法没有错,但是错在缺乏可操作的载体,而且没有具体内涵,特别是因为和它对立的应试教育没有外延。
结果人们随意曲解,狭隘地认为不考试、少学基础知识就是素质教育;甚至认为只要反传统就好,大有“文革”中破除一切,砸烂一切之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吗?摈弃必要的惩罚,一味地宽容;抛弃尊敬师长,推崇学生为上帝;倡导野性教育;……等等对素质教育的曲解造成了诸多误区助长了青少年的惟我独尊。
关于老师的角色定位和师德问题◎教育的主体是老师,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因此,老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前途。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充分显示了外行掌权的丑陋嘴脸。
◎从教师自评的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体罚和学生请客送礼等现象持容忍和理解的态度。
这说明中学教师心中的道德标尺在某些方面正处于降低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体罚和请客送礼等现象的屡禁不止与教师心中道德标尺下降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人们可以承认自己的无知,但不愿正视自己的无德。
这种现象同样也体现在教师身上。
这一点可以从教师自评结果与校长的评价结果的对比中看出。
在校长的评价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教师不愿正视或有意回避的问题为:举止欠文明,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学生粗暴等等。
◎人们称我们从事的事业被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把我们比作春蚕、蜡烛、人梯、人类灵魂工程师。
然而,在这些褒奖的“词汇”里面,过多地关注了我们具有的奉献角色,却忽视了我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和获得。
这使我们绝大部分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教师是人不是神,同样需要社会对我们自身价值的关注。
我们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成为道德的符号或者道德的奴隶。
◎目前无论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还是对待自己的道德方面,都表现出较好的水平。
但结合访淡,我们发现,“线性”评价的后面还蕴藏着具体情况的多面性。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1.教师的工作状态比较积极,但工作状态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别2.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倾向于自愿选择和安于从事教育职业3.教师基本做到关心和理解学生,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4.教师的角色意识强烈,但教师角色搭配的合理性需要提升5.教师注重自己的道德学习,但需要进一步加强道德反思◎教育事业战线长,人员多,难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传统的应试教育发生了深刻地变革,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教师,如果仍然完全按照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师德品质来对待今天的教育,就未免过时了,就会出现不和谐的教育现象。
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要强化师德,就必须认识与分析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的现状,并对此作出深刻地剖析。
◎我们师德在前行的路径中出现了缺损。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自各方的挑战使我们教师的心理准备不足,他们看到了市场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社会的人文价值,忽视了怎样做人的真谛。
急功近利,超前消费,享乐至上的观点,正在腐蚀着我们教师的心灵,使教师失去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
其次是放松了政治理论和时事的学习,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偏差,为教育献身的精神淡化了,敬业、勤业的优良传统也淡化了,恶劣的工作作风滋生了。
◎要强化师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
要从主观和客观上相结合,才能有效的强化师德。
如果片面地强调教师自身作用,想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整训,整好师德,我想其效果是不一定好的。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作为教师要认清当前形势,努力促进自身和谐发展。
2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要建章立制,树立典型。
3 、提高教师待遇,激发工作热情。
4 、尊师重教,鞭策鼓励。
5 、增添新生力量,引进竞争机制。
学生培养:◎人格和道德教育的缺失,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缺失,是当今教育体制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虽然大多数人普遍承认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伟大,但却又较普遍承认自己难以做到。
但我们决不能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而否定道德理想的倡导,以及以崇高的理想人格来培育人的价值。
陈晓明博士在《重建道德家园》一文中说过一段话:“文化的构建需要确认金字塔尖的意义和价值才得以进行。
高精尖的东西在文化的建构中能起到引导和召唤的作用,能为民众提供模仿的范本,让我们觉得向那个方位努力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一种文化才能构建起来。
只有文化上确认一种权威、一种模范,道德秩序的建立才有根据,道德修养才有根据,道德修养才有依托。
”◎中国的教师们,扪心自问,你们在拼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的同时(这一点无可厚非是应该做的),想没想过你们的学生的另一面呢?你们的学生不管以后成就如何,最最起码的,他要是个心态健康的人,否则,马**就是个例子。
老师们,教书先生们,你们可能会教出十个博士,但只要出了一个恶棍,就足以抹杀你一生的功劳。
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这种事情不再发生,请老师们在再次上课的时候,低下头来,看看你的学生们,除了知识,你还教过他们什么?◎一批从普通人中走出的道德榜样,感动着人们,也引发人们的思考。
这些楷模以人生之火,点燃了美丽的道德之烛,显示了道德的精神力量,也展示了我们社会并非不能企及的一个更高的道德水平。
这些被表彰的道德楷模和他们所代表的追求道德价值的普通中国人,用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一个境界:道德与良心可以不为物欲之流所冲垮,反而显示了加倍的珍贵,让人悟出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
◎也许有人会问,那你说说我们的教育究竟缺少什么?我说缺少如何做人的基本教育。
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可能会因孩子一次考试的名次而找学生谈话或责骂学生,可有谁为孩子一次随地吐痰、一次顶撞老师、一次殴打同学而龙颜大怒呢?也许是有人说你这是以偏概全,可无情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社会的镜子。
"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说。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现状: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充斥了我们的视野和耳膜: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就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和拳击,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放到全国十个城市的近6000份问卷中,有34.6%的未成年人到过网吧;到过电子游戏厅的占29.2%;到过录像厅的占9.5%;到过歌舞厅的占7.4%;另外38.5%选择了"不知道"。
由于网络的普及,少年儿童可能接触的不健康的信息源较多,有的未成年人面对网络几乎迷失了自己。
当被问到"你都访问过下列哪些站点"时,24.1%的被访问少年儿童选择了"聊天室";23.4%选择了"交友天地";17.0%选择了"影视娱乐";7.2%选择了"占卜星座";1.8%选择了"成人保健"。
◎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也放松不得。
”当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已是教育者的一项首要任务,但由于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容易走进几大误区。
◎许多学生在学校能自觉按学校的的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到社会则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双重人格,我们教育者往往只看到他“好”的一面。
甚至我们许多教育者往往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挂上钩,形成不科学的评介。
学生的道德素质评价工作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在做好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一套基本的道德要求,并努力创设道德教育的软环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