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分析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分析

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分析黄国红收稿日期:2009-11-30作者简介:黄国红(1968-),女,浙江上虞人,九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九江学院政法学院 江西九江 330005) 摘要:本文以笔者亲历的一例心理咨询个案为线索,再现了大学新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心理咨询的全过程。

文章中涉及了资料收集、诊断技术、测验技术、咨询技术的灵活运用等同心理咨询与辅导相关的问题。

通过对求助者的心理帮助,最终促进其成长,摆脱心理困扰。

由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不良在高校新生中普遍存在,本案例的成功咨询,可以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对类似情况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新生 人际关系 适应不良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80(2010)01-0106-(04) 一、一般资料及咨询原因刘X,男,18岁,大学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一年级新生,身高大约1.68米左右,体型瘦长。

既往健康状况为:母亲高龄剖腹产,未足月。

幼儿期患过肺炎,高中时又患过心肌炎、胸膜炎,体质一直较差。

在此之前从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小刘家住城市,家境优裕,系家中独子。

父亲是机关干部,母亲是医生,对小刘虽然宠爱但要求也还算严格。

小刘个性细腻,偏内向,在家里是个听话温顺的孩子。

在市重点中学学习,成绩较好,但因高考前三个月突患急性胸膜炎,影响了考试成绩,只达到了专科院校的分数线。

经历了高考失利的小刘本打算复读以图来年,但经老师、亲友的劝说和二个月的心理调整,还是如期到省内一所较好的师范学校的外语系报到上学。

刚入校时小刘心里虽仍存有一些遗憾,随即就被新鲜感和兴奋所代替。

美丽的校园、学长们的热情使他对未来三年的大学生活燃起了希望。

可是好景不长,寝室里同学陆续来齐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食堂里的伙食不合胃口、浴室和盥洗室是公用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打理等等,本来就够让他烦了,而更让他伤脑筋的是处理与五位室友的关系。

首先,寝室里狭小的空间就让小刘不舒服,无法与家里三室二厅相比。

从小他有自己的房间,现在与别人同住,他极不习惯。

更何况这五位同学来自省内各地,又都出自较贫困的农民家庭,穿着打扮都挺有“乡土气息”的。

除一名同学普通话还算标准外,其余的说话必须通过猜测和手势才能弄明白。

“中国话都说不明白还想学英语?”这是小刘看不起室友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学的晨读在他看来是不知羞耻的表现———“那么难听的英语也亏得他们好意思读出来”。

虽然这些话他未公开说过,但他也承认这种态度会在言谈举止中不经意地有所表露。

另外寝室里每天的话题都是有关体育、农活和女性的,小刘对此既陌生又毫无兴趣,总认为他们低级趣味,属于下里巴人一类。

其次,室友们曾趁他不在时,偷偷地从他的抽屉、书包里拿出他的数码相机、文曲星电子词典摆弄或是玩他的电脑,这些东西都是寝室里唯一的。

小刘自我评价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但他认为不经允许是不能随意动用他人物品的,这是对人的不尊重。

当他恰好碰到并面露愠色时,一位同学的话伤害了他:“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有两个臭钱么!”于是他和那同学大吵一架。

其他同学虽没有卷入争吵,但从此小刘在寝室里感到了孤立。

开始几天还能忍受,可是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使他彻底地成了孤家寡人:一位室友为了(总第156期)(Sp ring N0156)2010年第1期No,1,2010 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 iujiang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和女生约会体面些,穿了他洗干净还没来得及收的衣服;某黄姓室友开玩笑自诩“皇帝”,说小刘女性化,“封”他为“刘妃”,全寝室一致哄笑赞同;同学买早餐或打电话差几毛钱就不打招呼地翻找他挂在床头的衣兜;甚至连他每天用洗面奶洗脸、九月份要洗热水澡都成了同学的笑柄谈资……于是,小刘讨厌寝室里的每个人,讨厌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行为举止,他不再与同寝室的人说话,尽可能地远离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独来独往。

他常常暗自落泪,后悔来大学报到,屡次产生退学回家的念头,感慨自己是“落了毛的凤凰”,要不是生病又怎么会与“鸡”为伍。

两周以来,生活上的无助,情感上的孤独,身体健康状况下降,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促使他接受班主任助理的建议,走进了咨询室。

二、心理测验与评估诊断1、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总分161各因子分:F1(躯体化):2183F2(强迫):1150F3(人际关系):2122F4(抑郁):1192F5(焦虑):1140F6(敌对):1150F7(恐怖):1100F8(偏执):2150F9(精神病性):1130F10(其他因子):1129结果提示:F1、F3、F8三项因子分值偏高。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 Q)测验结果E:(内外向)T分45分N:(神经质)T分76分P:(精神质)T分53分L:(社会掩饰性)T分8分结果提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气质类型属抑郁质。

2、评估与诊断由于该求助者系刚入校的大学新生,所以不通过有关智力测验就可以判断其智力水平正常。

根据对求助者既往生活史、健康史及当前生活情景资料的收集、SCL-90及EP Q测验的结果、与咨询师交谈过程中的表现,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障碍和神经症。

虽然求助者躯体化症状明显,不能完全排除其长期体弱这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因而,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同寝室同学的关系)。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与求助者小刘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引导求助者宣泄不良情绪;指导求助者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接纳同学;改善当前人际关系。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帮助求助者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的适应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掌握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直接导致的。

这种不良的行为模式的形成,与其家庭生活背景(独子,家庭生活条件好,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受父母呵护较多,独立地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较差)和个性特征(内向、细腻、敏感)有密切关系。

个体社会认知中存在的某些偏差和不合理因素又使这种不良行为模式得以强化巩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宗教、经济、文化背景、地域、教养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人际距离或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敌对的情况客观存在。

这也是造成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因素。

求助者刚刚经历高考挫折,其失落感尚未完全消除。

消极心境的渲染性导致其更多地关注或扩大一些生活中的消极事物(如:同学擅自使用求助者的物品或穿着其衣服;与同学缺乏共同关心的话题及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引发的一些生活琐事上的摩擦等)。

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消极心境,加重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认知结构调整和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极易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人格障碍。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结合求助者作为大学生已经具有的认知水平,以及他目前典型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咨询师认为比・71・2010年第1期 九江学院学报较适于采用认知调整和行为治疗的咨询方法。

针对小刘的实际状况和咨访双方共同确定的咨询目标,咨询师确定通过5次每次1.5小时的心理咨询来帮助小刘走出现实困境。

由于小刘当前的情绪状况不良,孤独感强烈,有退学的想法,需要咨询师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撑。

待负性情绪有所改善后,辅以认知的和行为上的辅导,考虑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咨询的时间设置上总的构想是先密后疏。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次:求助者来访日第二次:与上次咨询间隔一日第三次:与前次咨询间隔一周第四次:与前次咨询间隔两周第五次:与前次咨询间隔两周四、咨询过程:第一次咨询:咨询师热情接待求助者,专注地倾听其叙述,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鼓励求助者尽情倾诉。

在了解了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后,请求助者完成SCL-90测验和EP Q测验,并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

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对小刘的问题做出了初步分析。

在明确了小刘有着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意愿后与之协商确立咨询目标。

小刘表示一定积极配合咨询师改变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现状。

结束此次咨询时,咨询师给小刘布置了咨询作业:①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资料,了解人的身心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②较细致地罗列自己在外貌、性格、生活环境中具有的优势和不足;③按严重程度排列自己目前遇到的较为突出的五项困难,并反思它们与自我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咨询:两天后,小刘再次走进咨询室。

咨询师首先了解咨询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小刘阅读了一些资料,能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并能够详细地举例说明。

对自己的优势认识比较明确,但对不足之处的分析相对单薄。

对自我成长经历与目前的困难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咨询师对小刘的努力给予肯定后进一步和他探讨嫉妒心理产生的机理,小刘频频点头,他理解了自己身上明显的优点和具备的优势引起同学的嫉妒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咨询师又向小刘介绍我省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的大致状况,由他来推理、分析这种状况对人身心可能造成的影响,目的是让他理解、接纳同学的一些行为和想法。

看着小刘从深思到逐渐领悟的神色,咨询师又给他布置咨询作业:①与班上人际关系较好的城市籍学生交流,向他们询问与人交往的经验;②每天延长在寝室停留时间,暗暗观察同学,每天在笔记本上记录每人的优点或值得学习、表扬的地方至少一条。

每晚睡前多次阅读自己的记录。

③本周必须参加寝室的集体劳动,服从寝室长安排,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针对其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咨询师选择最不严重的三项:不会安排学习和业余时间、不能很好地自理生活、不习惯食堂伙食跟小刘讨论了解决的可能途径并给出一些建议。

第三次咨询:一周后按时来到咨询室的小刘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他主动向汇报了三项适应困难的解决情况,咨询师予以了积极的鼓励,小刘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了。

然后咨询师与小刘就“人际交往经验”进行讨论,分析他与成功者在个性、认知、技巧上的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当询问到他与寝室同学的交往情况时,咨询师得知,虽然有些勉强,但小刘还是完成了每天记录阅读同学优点的任务。

寝室劳动时主动帮同学提水、洗抹布、拿撮箕、倒垃圾。

看到小刘有进步,咨询师非常欣慰,并进一步和他一起分析人的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引导他对同学及其行为的客观合理评价,教会他一些对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方法。

临行前,咨询师又交代了今后两周小刘要完成的任务:①继续坚持每天记录阅读同学优点;②每两天帮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③观察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变化,并记录自己的内心感受;④阅读咨询师推荐的几本有关人际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技巧方面的书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