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2011.2.25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为例

浅论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以钱学森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为例内容摘要: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思想为方法论基础,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这个体系包括“三层次一核心十一个桥梁十一大部门”,体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研究对象、体系及基本方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本文拟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体现的钱学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予以分析阐述。

关键词: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走向独立,各门自然科学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从最初的分化状态逐渐趋向于整体化和结构化,科学与技术逐渐走向联姻,科学的部门结构和层次结构日益分化,其的整体化特征也日益明显。

至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一体化,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即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钱学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论观点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了新的分类,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伟大构想。

这个体系体现了钱学森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一、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思想的形成(一)理论基础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想,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钱学森研究过程中始终坚持的系统思想,二是其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

第一,钱学森深刻的系统思想始终贯穿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

其系统思想源于1950年对工程控制论的研究。

受美国数学科学家维纳控制论思想的启发,钱学森结合其赴美留学期间对火箭、导弹的研究,运用控制论的原理解决了远程火箭的自动导航、火箭发动机燃烧的伺服稳定等问题。

后来他意识到,不只在火箭技术领域,整个工程技术范围内几乎处处存在着被控制的系统。

于是,他用更系统的方法将当时工程技术领域的实践经验概括成一般理论,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该书首次提出了关于受控工程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设计的实践中。

其实,《工程控制论》一书已经触及到了系统思想。

“《工程控制论》第十八章中,钱学森同志就讲到用重复不那么可靠的元件组成高度可靠的系统的问题。

这大大超出了当时自动控制理论的一般研究对象了,实质上是系统学的问题”。

[1]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又对系统科学做了众多研究,他认为,“什么事情都是一个系统,而且有一个结构,而这个结构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2]。

1978年,他与徐国志等联名发表了《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拉开了我国研究和应用系统工程的序幕。

在对系统工程的研究过程中,钱学森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构建中。

他把人类的全部知识看作一个系统,对整个系统做了层次、结构上的分析,确定系统的组成元素,从横向上划分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三个层次,从纵向上划分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各子系统。

同时,他考察了整个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现在被称为前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科学部分会逐渐被吸收到这个体系中来。

由此可见,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构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钱学森较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功底为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体系结构、地位和作用等都有独到的见解。

留美期间,为了回国,他系统地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在学习过程中,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其科学研究相结合,并于20世纪50年代写出了《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技术科学的研究能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吗》等文章。

在《技术科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一文中,他讲到如何用辩证唯物论来提高技术科学研究的效率,以及把工程师常用的有效方法总结出来,以丰富自然辩证法的内容。

[3]此时,钱学森逐渐由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长期学习过程中,他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之高度。

(二)思想渊源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创立离不开其科学分类的思想。

早在18世纪,林奈和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都提出过关于科学分类的思想。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他们的科学分类思想呈现出表面性和空想性的特征。

后来,恩格斯在对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概括和总结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学分类原则,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过程的集合体,都处在生成、发展和灭亡的变化过程中,自然科学亦如此。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按照物质的运动形式对科学进行了分类。

他认为,物质最低级的运动形式是机械运动形式,然后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物理运动形式、化学运动形式、生物运动形式,相应地,科学被分为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这种科学分类方法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的顺序性。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了根据科学对象的矛盾特殊性之不同来划分科学门类的思想。

他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4]沿着这一思路,钱学森结合其对现代科学门类的研究,提出了将科学分为十一大部门的分类方法,创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扎根于科学技术中,十一大科学部门通过各自的桥梁通往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那么,人类知识有新东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然要发展,要吸收新的科学成果”。

[5]二、钱学森关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解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尤其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以及科学分类思想的基础上,钱学森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研究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结合自己的科学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整体构想。

钱老的这个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矩阵式的交错系统,包括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十一架桥梁、十一大部门,其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纵向上,按照研究对象的角度不同,将科学分为十一大部门。

随着新兴学科的出现和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习借鉴前人科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钱学森认为,按照以前的科学分类方法,已经很难理解新学科和新科学技术门类之间的关系。

于是,按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角度不同,钱学森将现代科学技术划分为十一大部门,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

(1996年7月新加上了建筑科学)而且,这些科学技术部门各有自己的研究角度。

在钱学森看来,自然科学的研究角度是物质运动;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运动;数学科学的研究角度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系统科学的研究角度是系统与要素的统一;思维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人体科学的研究角度是人体在整个宇宙环境中的运动和发展;军事科学的研究角度是各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行为科学的研究角度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个人行为的规律;文艺理论的研究角度是美感。

[6]他的这种科学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按照某个固定的对象、按照固定的物质运动形式对科学进行分类的局限,开阔了研究问题的思路。

这有利于人们多学科地综合研究问题,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当然,这十一大科学部门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和认识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

2、横向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

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十一大科学技术部门中每一个部门又有众多学科,钱学森从系统观点出发,将每个学科分为三个层次,即工程技术(也称应用技术)、技术科学与基础科学。

钱学森讲过:“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工程技术这一层次,然后是直接为工程技术作理论基础的技术科学这一层次,再就是基础科学这一层次;最后进一步综合,提炼达到最高概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7]可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从工程技术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层层概括的过程。

其中,工程技术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它侧重于把科学技术通过实践活动运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在具体实践生产中总结经验、创新技术、改进方法,其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发展的动力。

技术科学是联系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中介,它是以基础科学为理论基础,在工程技术中提炼出来的普遍适用的规律和方法,主要解决如何将基础科学准确简练地运用于工程技术的问题。

基础科学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理论,它综合提炼了各具体学科中较普遍的原理、规律和方法,其研究侧重于对客观世界进行新探索,发现新规律,获得新知识,进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论,它是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与先导。

钱学森认为,这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适用于除文艺之外的所有科学技术部门,文艺只有理论层次,实践层次上的文艺创作属于艺术范畴,而非科学问题。

钱学森对各学科三个层次的划分具有启发性意义,使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最高理论的严密的学科结构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最高层次。

钱学森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理论,都是一层一层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层次就是哲学,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最高的最有普遍性的原理。

这种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8]可见,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核心,它处这个体系的最高层次。

马克思、恩格斯曾用大量的社会历史现象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恩格斯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接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接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

”[9]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知识的最高概括,其科学性又受到人类认识史的检验。

而且,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也曾明确地把“科学的世界观”看作全部人类知识的成果,处于最高层次,而“科学的社会观”处于下一层次。

在他那里,“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社会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10]在此基础上,钱学森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最高概括。

”[11]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处于最高层次,而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它的下属层次。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就反映了全部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4、从每一个科学部门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一座桥梁。

“桥梁”即“沟通”之意,科学的十一大部门各自都有通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