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钱学森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钱学森

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钱学森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自然会提出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问题[1]。

在自然科学、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三大部门之外,现在似乎应该考虑三个新的、正在形成的大部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2]。

关于这三个部门,我在以前的几篇文章[2,3,4]中曾讲了一些初步看法,也得到了同专们对这些看法的意见。

这些意见促使我进一步考虑这三大部门科学的发展和结构问题,在这里我将谈谈一些想法,请大家讨论,批评指正。

一先说系统科学这个大部门。

以前我看到大力发展一类新的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因而提议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这类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目前系统工程,除了与各门系统工程专业有关的专门学问,如工程系统工程的应用力学、机械设计、电力工程等之外,各专业系统工程的共同理论基础是运筹学;而今后进一步发展也要用到与运筹学相关的控制论。

但是运筹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是紧靠工程技术实践的一般理论,属于我们称为技术科学的那类科学,技术科学是趋势为工程技术服务的;也可以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首先达到的台阶是技术科学。

控制论这一门20世纪前半叶从自动控制技术成长起来的新科学也是技术科学。

但在技术科学这个台阶之上,应该还有一个台阶,即基础科学。

在自然科学这个大部门中,例如物理学是基础科学,化学是基础科学,系统工程这类工程技术迈到运筹学以及控制论这一级台阶不会就停止不动,上面还有它们的基础科学。

但什么是它们的基础科学呢?这是从观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一观点或科学学[1]的观点不能不提出的课题。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建立系统科学的结构体系[3]。

关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科学这一问题,我以前没有答案,而只是模糊地提问道[3]:运筹学的进一步精炼会不会出一门理论事理学?控制论(包括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的进一步精炼会不会出一门理论控制论?这种提法,只引起我们思索,而没有指明途径,不解决问题。

要有进展,我们必须从系统工程的范围中走出来,在更大的视野中去考察。

我们看到生物学界的发展,正如罗申( R.Rosen)在不久前的一篇论文中[5]所讲的,18世纪以来的近代科学发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还原论和经验论的方法,或形而上学的方法,这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是对古人的反击和革命;古代人们直观地以有机物或神灵主宰一切。

然而,罗中似乎忘记了从神灵到拉普拉斯的机械论之间也曾有过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近代科学方法是从古代唯物主义发展而来的。

罗中指出,近代科学的这种只重分析与实验的方法,在生物学的研究中把生物解剖得越来越纲,近四五十年更是攻打到了分子的层次。

我们可以说把生命现象分解为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现在已取得了伟大的、惊人的成就,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这门有非常充实内容的科学。

但在这一发展面前,也有许多生物学家感到失望,我们知道得越细、越多,反而失去全貌,感到对生命的理解仍然很渺茫好象知道得越少了。

50年前冯·贝塔朗费比较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他开始所谓理论生物学( TheorethcheBiologiep1932)的研究,要从生物的整体,把生物整体及其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研究。

冯·贝塔朗费还由此创立了他称为一般系统论(generalsy3tem theory)的科学[6]。

还把它应用到广泛问题的研究,例如研究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以及社会现象等。

一般系统论这一学科来源于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重要发展。

王兴成同志在介绍它时[7]把其基本原则归纳为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相互联系的原则,三是有序性原则,四是动态原则。

既然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一、二两条基本原则是容易理解的。

三、四两条基本原则有些新鲜:它们来源于观察生物和生命现象。

生物有一个有条不索的构造,而且能有目的地生长和演化,这看来是生命所特有的。

生物一死,构造立即开始破坏,生长和演化也立即停止,转入分解。

所以一般系统论的核心是这后两条基本原则。

冯·贝塔朗费等人,首先认识到这个生命所特有的现象与物理学中热力学第二定律说的不同:热力学第二定律说一个封闭系统(同周围环境没有能量和物质交换的有限大的系统)的嫡只能增加,看来越变越无序,而不是走向有序。

抓住这一点,一般系统论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即系统要同周围环境有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一般系统论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生物和生命现象的有序性和目的性同系统的结构稳定性联系起来:有序,因为只有这样才使系统结构稳定;有目的,因为系统要走向最稳定的系统结构。

这个概念当然与现代科学中的控制论有关。

但是,由于生物和生命现象的高度复杂性,理论生物学家搞一般系统论遇到的困难很大。

几十年来,一股系统论基本上处于概念的阐发,理论的具体和定量结果还很少。

当然,他们抱的希望还是很高的,罗申[6]就说:“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生物学可认为是一部告诉人们如何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的百科全书,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中要避免的事项。

生物学给我们提供了如何在大而成员各有不同的集体中进行合作而不是竞争的实例,从而证阴这种集体合作是可能的、存在的。

”(当然他在这里把合作和竞争割裂了,在生物界里,合作与竞争也是辩证地统一的。

)复杂系统中的结构稳定性代表着有序性,但这稳定性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给出这方面线索的是普里戈金( 1.Prigogine和由他率领的所谓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

他们在几十年的工作中,首先从平衡态热力学出发,研究了稍为偏离平衡态的热力学,从而得到处理一般不均匀物质中各种传递过程的理论。

其中利用了昂萨格(Onsargr)关于传递系数的对易定理,这就是由这个学派创立的非平衡态热力学。

普里戈金由此再向远离平衡态的方向推进。

他发现只要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是大到使分子运动的速度分布比超麦克斯韦平衡态分布有过分的畸变,那么线性传递关系,也就是输运流强与物态的空间梯度成线性关系,仍然是正确的,尽管现在传递系数必须作为局部物态的函数。

这就使得他们的非平衡态热力学,可以推广到远离平衡态的情况。

他们由此发现了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结构,也就是所谓“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tlcttire) Cn,并认为耗散结构就是一般系统论中要找的具有有序注的系统稳定结构。

他们的系统合乎理论生物学的规定: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系统本身尽管在产生嫡,但系统又同时向环境输出嫡,输出大于生产,系统保留的嫡在减少,所以定向有序。

布鲁塞尔学派的这些成就把理论生物学推进了一大步,使一般系统论的有序结构稳定性有了严密的理论根据。

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就可称为系统自组织,这个理论也可称为系统的自组织理论。

二但是只从热力学考虑问题,只从宏观研究问题,虽然可信,总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不透彻。

我们要深入到微观,从系统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来考察全系统的运动。

在这方面,从比较简单的系统做起的控制论,近年来有一个新发展,即巨系统理论。

巨系统理论着重分析系统的层次结构;一级管一级,同级结构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这诚然是个微观理论,但直接把巨系统理论用于生物,从细胞作为基层单元开始;或用于社会经济,从每个企业、每个生产队作为基层单元开始:那就要把亿万个细胞,千百万个企业、生产队,一齐进入计算分析,毕竟太繁琐,无法取痒具体结果,所以直接从微观来考察系统又不实际,不现实。

这一进退两难的处境,正如当年人们认识到气体由相互作用的亿亿万万个分子组成,一对分子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清楚的,就是分子太多,作为这亿亿万万分子整体的系统一气体的性质,却无法取得具体结果。

我们需要一个微观过度到宏观的理论。

实现这一过渡的奥秘在于:我们其实并不需要知道每一个分子的运动才能知道作为整体的气体的性质,宏观知识不要求知道那么多细节。

这一认识使19世纪后半叶的物理学家发展了一门新学科一统计力学,不求知道每个分子的运动,但求得到整体分子的平均行为。

统计力学使得热力学这一宏观规律的学问能通过分子的微观运动来解释,微观到宏观的道路打通了。

这是近代物理学的一项辉煌成就。

它绘我们一个启示:在研究复杂的巨系统中,我们也要与用统计方法,才能透彻地看到局部到整体的过渡,才能避开不必要的细节,把握注主要的现象。

啥肯(I:ermana Har1:en)[9]就是用这样的观点柬研究系统行为的。

他的工作是从60年代研究激光发射机理开始的。

由于当时现代科学校术的多方面成果已经摆在他面前,他吸收了概率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有关部分,并且从’些平衡态,细超导现象和铁磁现象的理论发现,有序结构的出观并不是非远离平衡不可。

超导体和铣磁体的结构是一种有序结构,就连液体和固体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序的,而它们都可以在热力学平衡下,从无序的状态产生。

哈肯还发现激光发射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与上述平衡态的系统,在形成系统的有序结构的机理方面是相似的,都是本系统固有的性质。

这就是说关键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是热力学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而在于下面的情况:系统的详细运动或微观描述可以用一大组联立一阶时间导数的常微分方程来表达,有多少个描述系统状态的变数,方程组的方程就有多少。

对复杂的系统来说,描述系统的蛮数在某瞬阔可以成千上万,上亿万,但不管多少,用一个座标标出一个系统变换的值,那系统的瞬间状态总可以用这样一个许许多多互相垂直的座标轴所形成的多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达。

这个多维空间在统计力学中称相空间,系统随时间的变化,就是这个代表系统状态的点在相空阅随时间的移动。

所以,如果系统自己要定向一种有序结构,那就是说代表那种系统有序结构的点是系统的目标,不管从空间的那一点开始,终归要走到这个代表有序结构的点。

更复杂的情况也可以出观,有序结构不是固定不随时间变的,而是一种往返重复的振荡,那就在相空间有一个封闭的环,这个环就是系统的目标。

如果还要把在有序结构点或往返重复振荡附近的随机涨落也包括进去,那就说在相空间的这种点或环是不那么清晰的,有些模糊。

哈肯的贡献在于具体地解释上述相空间的“目的点”或“目的环”是怎么出现的。

他的理论阐明,所谓目的,就是在绘定购环境中,系统只有在目的点戎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点或环上才能罢休。

这也就是系统的自组织。

研究社空问系统购稳定性,哈肯得力于托姆(R.Tllom)的突变论。

所以哈肯是综合了现代理论科学的许多成就才创立了他的系统理论的,他称他和他一起工作者的理论为“协合学”(n或“协同学”(syncrgetks),并把它应用到物理现象、化学和生物化学现象以及生物现象,甚至用到社会现象。

从上节和本节的阐述,可以看到系统理论的研究是多么广阔的一条战线。

一方面是各种系统工程的实践带来了运筹学以及控制论,特别是巨系统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理论生物学的研究带出了一般系统论,同时推动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研究,产生了开放系统远离热力学平衡的耗散结构概念,作为有序性、自组织的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