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君子观、小人观《论语》选读一书中,孔子对于其君子描述甚多,至于小人观则很少,大多数都是由与君子关的对比中得来的,可见其厌恶之情。
其实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宁做真小人,不做假君子。
”但是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
孔子的君子观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况且举一个例子,孔子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君子观孔子学说以讲仁\礼为主,在宣扬学术的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载体来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任务,于是他创造了一类人,名之曰:君子。
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把"君子"看作超人似的完美形象的。
而且时不时的也以SUPERMAN自居一番。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当他的弟子们问如何做到有"仁"有"礼"时,孔子就说:"象我这样就行了。
"可这又究竟怎样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君子观了。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论语-雍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
不符合礼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又太浮夸。
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
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多注意就成了。
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来了。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
这一点可要命。
人人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争怎么活?孔子倒好,认为君子是虫不是鸟,没必要也不应该早起,那样反而会有被吃的危险。
无所争也就罢了,君子还必须看得清时势,分得清利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述而〉)有好处才出来,没好处就躲也来,"君子"是个滑头,孔子是个老滑头。
只有好形象和好眼力是不够的,别人也不见得会为之倾倒。
想抬高正面典型,就必须有反面典型来反衬。
这时孔子就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小人"。
小人一出场,君子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孔子认为君子是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
而小人是搞分裂的,搞党派之争的,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八佾〉)。
孔子这里说的义,不是黑社会那种向朋友两肋插刀的义,而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
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
君子挺伟大的,是吧?"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八佾〉)。
德仍指仁,而"土"指安乐。
这句跟上面提到的一样。
而刑指法律,是说君子知法畏法守法。
而小人眼里只有利,利之所在是可以奋不顾身的。
这样一比,本年度守法专业户的光荣称号不免又要被君子得去了。
孔子你就一边偷着乐去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
"(〈论语-颜渊〉)。
成人之美谁都懂啦。
不成人之恶就少有人提到,用现代话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不让坏人坏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看看,守法专业户的头衔不够了,孔子又想执法了,起码也是护法吧?唉,君子这么一弄,小人不免要倒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这句就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了。
凭什么规定只有君子才能上进,小人就一定会一步步落后?孔子这种种族优越观念十二万分的要不得。
坚持它难保不会有新纳粹作乱。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论语-子路》)。
"说"是悦的通假。
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君子手下做事情比较容易,却难以讨得他的欢心,除非用他所喜欢的道,也就是仁,否则他会整天黑着个脸。
等到他用人时,不管你是否会拍马,他也只按你的才能来安排岗位。
而小人就正好相反,比较容易讨好,陪他唱唱歌跳跳舞,他就HAPPY了。
而要在他手下做事就比较难,因为每次交任务下来他都有会求全责备。
从这句话中很可以看出孔子是有些溜须拍马的功夫的。
甚至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只是他未免偏心了些,小人对部下严格点他就受不了,还说出这一大堆的闲话怪话。
有小人这样的领导固然是部下的悲哀,而有孔子这样的部下又未尝不是做领导的悲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孔子认为君子什么事都会自己解决,不用去求人,这很明显带有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痕迹,这是一种落后、保守、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愚昧观念。
而小人就不同了,经常会想到去求助,这很可能就是现代110制度产生的源头。
大家还可以试想一下:小人总向别人求助,那么别人也自然会想到向他求助,这样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是多么需要大力提倡的呵。
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总是忘了君子们都是超人,象要求"君子"那样要求小人,就不免有些过份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和是和谐,同是赞同,这是说君子追求和谐而不阿附,小人阿附而不求和谐。
孔子认为君子是比较有骨气的部下,而小人比较适合去当兵,服从为军人的天职嘛。
也之所以如果所有人都是君子,世界就不会有战争了。
不只是大家追求和谐,更重要的是军队里不再有士兵了。
孔的和平计划就是多种些君子出来,小人的苗苗,通通撕拉撕拉的有。
说了君子那么多好话,把小人贬得一无是处,孔子也有些心虚了。
怕过头话说多了大家不爱听。
于是又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
他先说君子中也是有一两个败类的呵,可想想又觉得很没面子。
话一转,又开始攻击小人:小人中就没有一个好人!得,他还咬住不放了。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有个荷条(上有一草字头)丈人看不过眼了,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孔子偏偏又真的分不清五谷,只好说:君子在小事上未必做得好,却可以做大事业;小人不能担当重任,却往往可以在小事上做得出色。
他自己不事生产也就算了,还骂种国的是小人。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本身!孔子塑造了君子形象,又生怕别人不认为他也是君子,就假惺惺地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他说君子不忧不惑不惧,而他自己做不到。
孔子的弟子中有个叫子贡的极聪明,早把老师的拍马功夫学会了,立即应到:"夫子自道也。
"说孔子扫讲的不忧不惑不惧的君子,就是说的孔子本人呵。
孔子一听大乐,三月不知肉味。
事后还解释成是听流行音乐听的。
孔子的君子观,也就是他的人生观,是他对自己的个人设计。
在某些地方因然迂腐了些,但在一些道义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是他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没有进一步讨论己所欲也,是否该施于人?所以这种人物开象大家能不能接受,也只能是各人看各人的了。
孔子的君子观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
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人格基础之上。
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的观念来叙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一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国语》)。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
”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
那么,这种内修的工夫指的是什么呢?《中庸》引孔子的话说:“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三达德。
不过,单说智、仁、勇,还是抽象了一些。
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的。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说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
虽然孔子自谦地说,我没有能力达到这个“道”,但他还是给我们说清楚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
二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
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
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
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
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
三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
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知也”的“知”,就可以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不然。
知是知,智是智。
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的机器、武器。
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四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如果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然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的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的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
这是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子路的问题时说的:“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读了上面两句话,什么是“义”我们应该有些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