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孔子的君子观

解读孔子的君子观

解读孔子的君子观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重视以内在的道德约束的力量规范个人言行及集体和国家的作为。

而这种文化必定以人为载体,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这类人便是“君子”。

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于“仁”、“知”、“勇”,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涉及。

在今日之中国,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

因此,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已成为题中之义。

关键字:孔子君子人格特质现世意义《论语》全书共20篇,前10篇称《上论》,后10篇称《下论》,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人生导向读本。

《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谈、争论和事例一应俱全。

有观点认为:等级意味着文明,君子的生活方式代表着真正属人的生活。

过上快乐的生活,也就是必须做一个君子,以一个君子的方式生活。

那么,“君子”一词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质的规定性呢?“君子”一词到底有何深意,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身,塑造“君子人格”呢?本文在遵循《论语》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和论述孔子的“君子观”,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君子”的现世意义。

一、“君子”一词的由来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并不是使用“君子”一词的第一人,只是“君子”一词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君子”一词首先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君子所,其无逸。

”此时的“君子”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统治阶级、贵族的统称。

相对应的,没有权利和地位的被统治阶级就被称作“小人”或“野人”。

“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就已被广泛使用。

如,《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又如《左传.襄公九年》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公之制也。

”在以上例举的三处中,“君子”之称具体含义稍异,但也有其共性,那就是其中包含的鲜明的等级观念。

这三处的“君子”都是指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中的男子,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学识修养的代表。

综上可知,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主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主要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

然而,到了孔子,他把这个只具有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与自己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完美结合,将其一变而为儒家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并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

朱熹说:“儒,学者之称。

”“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孔子将“君子”与“儒”的完美结合称作“君子儒”。

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表征,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而言便是所谓“内修的工夫”。

孔子就曾对门人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和“君子儒”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孔子之论君子,多指在社会交往和居家处国中表现出高尚品德的人,与权利、地位的关系不再那么密切。

“君子”实质上已成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在践行时的载体,是“仁”的人格化。

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杨叔子院士有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跨;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大自垮。

”而“君子”理所应当的就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107次,孔子及其弟子都非常重视对“君子”的理解和培养“君子”人格。

孔子的教学也着力于培养外在仪容优雅和内在道德完善相统一的“君子”。

正确解读“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地位和含义,把握其深刻内涵,才能真正理解《论语》,培养符合当今社会要求的真君子。

二、“君子”人格的特质所谓“人格”,按照胡适先生的观点来说,人格乃是“已养成的行为习惯的总和”。

那么,“君子”人格也就是君子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所养成并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习惯的总和。

[1]作为“君子”的习惯必须是与“小人”的习惯相区别的,君子是所有社会成员效仿的楷模。

另外,韦政通曾引西方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之语说:“人类心血最大的成品,就是他自己的人格。

”[2]并进而指出:“孔子最大的创造正是在此,过去文化中道德的和人文的趋势是经由孔子的典范人格才开始定型,终于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

”[3]自孔子始,“君子”成为中国社会所一直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被推上崇高的地位。

我们有时称孔子为孔圣人,而孔圣人在谈及圣人时却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圣人”是他认为无法达到的,作为现实人格的“君子”才是他真正身体力行去追求的。

1、君子之学俗语有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本文暂且不论这句话有几分合理之处,只凭这样一句话便可推知中国社会传统认知中对于读书和读书人的器重。

那么,君子的修炼也必不可缺失“学”这一环节。

什么是“君子之学”?“君子之学”,只“病无能”;“君子之学”,志在修身;“君子之学”讲究学思结合,重在实践。

1、1重在实践《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成就君子人格,每天必在书本和与人交往中学习社会文化和科学知识,不仅如此,真君子还会将每日所学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实践中。

以实践完善自己所学,修正自身不完满的地方。

一字曰“学”,一字曰“习”,学习并且实践,这就是君子求学的基本途径。

1、2病无能《论语.卫灵公》中有:“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做一个真君子,是可以静心研究学问,学己所不知的。

在与人谈话中决不炫耀,言谈谦虚。

如若对于一个问题,别人在发表见解,君子一定会虚心倾听,而不会抢先说自己的观点不给别人发言的机会。

所谓“人不知而不愠”,讲的就是这种君子特质。

真学识,不外显,此乃“君子之学”!1、3志在修身子夏曰:“百工局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在孔子的观念中,“君子”求学的目的是为了追寻天地之道,完善自我。

而学习某种具体技艺,进而用以谋生的学习不是“君子之学”。

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樊迟在向孔子请教“学稼”和“学为圃”的时候,孔子会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小人哉,樊须也!”在这儿,孔子并非要贬低种地种菜的人,而是希望自己的学生朝着做君子的方向去学习。

而君子之学是不能拘泥于学习这类简单的谋生技艺的表象的。

孔子眼中的“君子之学”——“耕也,馁在其中也。

学也,禄在其中也。

”君子不会为了一己之物质上的生存资料而奔波疲乏,一心求学,所求即在所学之中。

所以“君子忧道不忧贫”。

2、君子之思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作为君子心胸开阔,于人于己问心无愧。

怎样才能做到君子的“坦荡荡”呢?君子有君子的追求,这种追求有别于小人,但又绝非高不可攀。

君子向内而求诸己,在生活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完善自己尚不完美的人格。

孔子眼中的君子具有的现实性也表现在“君子之思”的现实性。

2、1君子之过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概念中的君子不是对人死死的束缚和刻板不变的要求,君子概念与圣人概念不同,君子是完全可触及的真实存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处的“人”也是将“君子”包括在内的。

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因为日食和月食都是高悬于天,人人可见的,毫不掩饰。

孔子将日月之食看做太阳和月亮的不完美状态,由此说明君子虽然在学识修养上优于常人,但也不可避免的会犯错误。

君子之过,每个人都能看在眼中,当君子改过之后是不会影响他的君子身份的,依旧“人皆仰之”。

正确认识并修正自身的不足是在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2君子之争好斗的个性总与一个“争”字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争的通常是地位、金钱等被看做世俗之物一类,是通常都为读书人所不耻的。

那么,作为君子,是不是就应该摒弃“争”字,完全“与世无争”呢?孔子不这样认为。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开,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孔子所提倡的“君子之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争的内容为“射”,是在竞技场上绝不示弱的勇敢表现;其二,争的方式的规定性,君子之争,必也,以礼为先,以礼争之。

举另一处的说法为证,“君子爱美,以礼求之”。

君子不是不争,君子可以争也能争。

君子之所以区别于小人,就在于他们是以符合道义的方式“争”一种他们的道义!2、3君子之疾《论语》中的“司马牛之优”为许多人所熟知,司马牛见众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

所以感到孤独和忧虑。

这样的忧是必要的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以孔子提倡的君子人格而论,这样的忧是不适合君子秉性的。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是心怀天下之人,君子是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如若不能在生命之中有所作为,不能为后世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君子的最大的“忧”。

“没世而名不称”,是会让君子感到恐惧的。

3、君子之交与君子交,可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因为君子之质是具有感染力的。

君子身边都是怎样一些人呢?孔子认为在君子周围——“无友不如己者”。

就是说君子身边没有比不上君子自己的朋友,那这岂不是说君子的学识品行劣于身边所有人吗?那他又凭借什么被称作君子呢?其实这里的关键在于对君子心理的理解,君子独具慧眼,他总能发现别人身上自己尚不具备的优点,从而向别人学习完善自身。

君子之交,“周而不比”,他会团结身边志同道合之友,但绝不会结成任何小团体。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定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在君子之邦,大家都会为了国家的共同利益而奋斗,使城池固若金汤。

君子之交,讲究“和而不同”,君子善于学习别人之长,能与别人融洽相处,但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于人群中君子永远可以脱颖而出。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上,我们都应该学习君子的交际准则。

在保持本国文化主体和独立地位的基础上,批判性的吸收和学习其他外来文化。

孔子的弟子子张在论及君子之交时曾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能融于大流之中,学习比自己好的,帮助落后于自己的,在朋友的圈子中永远“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4]4、君子的日常生活君子也只是普通人,他们只是有着符合儒家仁义标准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准则。

而这种思维的结果也让君子在很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标准和要求。

总的来说,君子无所谓拥有钱财的多少,面对大量金钱,君子可以处之泰然,用于施舍;面对贫穷,以颜回为代表,“君子固穷”。

这不是说君子本来就贫穷,而是说君子面对贫穷也可以淡然处之。

君子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他们会在适当的场合穿着适当的衣装。

如,《论语.乡党》篇中有记载:“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联系现今社会,许多职业要求着正装或相应的职业装正是在践行着君子标准。

着正装,能很好的传递对别人的尊重。

只有在外表上注重自己的人,才能更好的从事自己的工作。

对于饮食,君子从不苛求,山珍海味于君子是没有诱惑性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