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5.水的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f蒸腾作用l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l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1、密度的公式:ρ=m/v (公式变形:m=ρv v=m/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l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的3次方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或克/立方厘米,(2)两者的关系: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1千克/立方米=1×10的-3次方克/立方厘米(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立方米或1克/立方厘米(4)单位转化:: 1毫升 = 1立方厘米= 1×10的-6次方立方米 1吨=1000千克=1×10的6次方克1毫升= 1×10的-3次方升 1升=10的-3次方立方米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水的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7、压强的单位:帕(1帕=1牛/平方米,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ρgh)第五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方向:竖直向上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ρ排g v排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千克/米3,v排取米3)2、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②F浮>G 上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 =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V排 <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①当ρ液 >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②当ρ液< ρ物时,下沉③当ρ液=ρ物时,悬浮5. 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河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浮=ρ排g 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3)密度计:因为F浮=ρ排g v排,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第六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 溶液: (1)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悬浊液、乳浊液:名称形成过程稳定性长期放置举例溶液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稳定均一、稳定糖水、汽水、饮料等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不稳定下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不稳定上浮牛奶、肥皂水3. 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 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
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加溶剂 B.升温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3)溶解度单位为克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6.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如硝酸钾4.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结晶水合物,如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第9节水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水的利用和保护:A.我国的水资源B.水的净化:过滤、沉淀、蒸馏1.水资源:人类利用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2.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且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时间分配也不均匀,我国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危机,其中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深圳也严重缺水3.水的净化:(1)沉淀法自然沉淀法加入凝固剂,如明矾、活性碳等(2)过滤法―――把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3)蒸馏原理:利用液体里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受器、锥形瓶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