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咏春诗赏析--程郁缀

唐宋咏春诗赏析--程郁缀

唐宋咏春诗赏析主讲人:程郁缀,1950年1月30日出生,江苏滨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

播出日期:2001年7月11日讲稿:好,下面我们开始讲座。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我们唐宋诗词可以说是我们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

今天我想我跟同学们一起,到唐宋诗词的园地中去领略一番。

在我们唐宋诗词的园地中,可以说是争奇斗艳,百花盛开,就像是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我今天所要演讲的咏春诗,可以说是这个园地里,非常靓丽的一丛。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规律,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道:“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

”春天它是一年的开始,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大自然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

春天它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最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季节。

因此,春天在古往今来的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充满了浓浓的诗意,人们总是把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语言,来形容春天。

人们总是喜欢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人物或者美好的情感的时候,用春天来比喻。

比如我们讲一生中最美好的韶华时光,比喻为青春时期,我们把真诚的情感,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喻为春心,比如像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另外我们用春风来比喻师长,或者长辈的一些谆谆教导,我们经常说“春风化雨”,“如沐春风”。

我们把母亲对我们的博大深厚的爱比喻为春晖,中唐诗人孟郊《游子吟》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就像是小草,无法报答三春的恩德一样,子女永远也没有办法报答父母的恩德。

另外我们用春华秋实来比喻文采和德行,比喻学问和操守。

我们平时高兴的时候,说是满面春风,得意的时候说是春风得意,像孟郊有一首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我们把新的事物蓬勃发展,我们形容说如雨后春笋,我们把医生医道高明说成是妙手回春,所以我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我们生活中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

人们喜爱春天,喜爱春风春雨,喜爱春山春水,喜爱春花春草,古往今来,人同此情,因此历代诗人,特别是唐宋诗人的笔下,留下无数赞美春季的诗篇。

我这里想举一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跟大家一起来赏析。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想按照春季发展的顺序,就是初春,又叫做孟春,然后是盛春,又叫做仲春,然后是暮春,暮春又叫做季春。

我想为了讲述的方便,我想按照这个顺序来给同学们一起讲一讲。

第一个我们讲咏初春的诗歌。

初春的诗歌当中,它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情感状态,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惊喜。

初春之际,对物候变化最敏感的诗人,非常惊喜地发现,在大自然中,最新引起变化的是杨柳。

杜甫他写这个“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大诗人杜甫非常善于锤炼字句,漏泄这个动词锤炼得非常好,漏泄就是仿佛是偷偷地悄悄地把春的信息从柳条上泄露出来了。

另外像宋代诗人张耒,他写“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这个偷字用得也很形象,就是那种悄悄地暗暗地从柳梢上春天回来了。

当然在歌颂春天,歌颂初春的诗歌当中,最有名的还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咏柳》,同学们可能也都能背上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歌写得非常精彩,他开始写春季到来以后,写这个柳干,像碧玉妆扮而成高高的一树,然后从柳干写到柳条,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垂下像绿色的丝绦,用碧玉,用绿色的丝绦,碧、绿,这是生命最富有生命力的颜色,来形容春天,所以写得非常好。

然后下面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几似剪刀”,不知那一排排整齐的、鲜亮的、透嫩的绿叶,是谁把它剪裁出来的,上面回答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二月春风似剪刀,二月的春风就像一把剪刀一样,剪裁出一排排整齐的、鲜亮的、透嫩的绿叶。

所以这首诗写得非常好,这首诗好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层次非常清楚,他从柳干写到柳条,再写到柳叶,层次非常清楚。

第二个,它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它歌咏的是绿柳,但是实际上歌颂的是春风。

我顺便讲宋代人有一首歌咏春天的诗歌,它也是《咏柳》,也是七言的绝句,我想把这首诗歌给大家讲一下,然后比较分析一下。

曾巩写过一首诗歌也叫《咏柳》,他写“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青霜。

”这也是咏柳,可是我们看这首《咏柳》的诗歌跟刚才这个贺知章的《咏柳》的情趣迥然不同。

他说这个乱七八糟的柳条经过冬季以后,还没有改变它最初的鹅黄色,那么东风一来以后,倚仗着东风便疯狂地飘舞起来,“解把”,他想用飞花,飞花就是柳絮,想用漫天的柳絮把太阳和月亮遮起来,你不要得意得太早了,不知天地有青霜,当秋风一起,青霜一降的时候,你就不要得意了,你又会黄叶飘零。

所以同学们看,这首诗歌它也是咏柳,但是它不是用那种非常热烈的情感来体现春季到来的喜悦,而是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一种哲理,通过杨柳这个形象,把它表露出来,就是它实际上是一个哲理诗。

而且它所刻划的形象一点也不美,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所以我们看这首诗歌如果说跟贺知章的诗歌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有时候看出唐诗和宋诗的总体的特色。

唐诗的特色它是重情趣,它以一种热烈的情感来感受生活,来感染读者。

而宋诗的特色是重理趣,它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种哲理,通过物化外露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给人以一种启迪。

所以我们曾经说读唐诗如饮美酒,美酒热烈兴奋,而我们读宋诗的时候如品名茗,就像品名茶一样,可以慢慢地咀嚼,给人回味的余地。

如果说贺知章的诗歌是一诗双咏,歌咏了春风,歌咏的绿柳,那么这个中唐诗人韩愈有一首诗歌,他也是一诗双咏。

但是他歌颂的是春草和春雨。

韩愈说道:“天街小雨润如酥”,天街就是京城中的街道,润如酥,酥是酥油,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比拟,像酥油一样。

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千古咏春的名句,就是草色,草的颜色遥看则有,近看则无,就是遥远地看有绿绿的一层,走近了看就没有了,遥看则有,近看则无。

下面说“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就是初春的时候,它比那种盛春烟柳满皇都更加令人喜爱。

所以这首诗歌可以说是用春雨来显示出春草,用春草来衬托着春雨,可以说也是相得益彰。

贺知章那个如果说春风和杨柳,那么这是春雨和绿草。

另外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这个人是才如江海,这个人是我们中国古代诗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诗人。

他的散文跟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他的诗歌跟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跟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绘画,他的音乐,他的书法都非常精通。

他有一首小小的题画诗也写得非常好,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写初春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

据诗话记载,明代有一个人,他瞧不起宋诗,说宋诗不好,苏东坡的诗歌也不好,他的朋友就跟他说,你不能一概而论,苏东坡的诗歌也有好诗,你说这个“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是天然的好诗,最好的诗歌,这有什么不好,他憋在那憋了半天,说也不好,说为什么鸭先知,为什么不能鹅先知呢。

这当然是一种抬杠子了。

初春的诗歌我想跟大家一起就欣赏到这,下面我们讲第二个,讲一下咏盛春的诗歌。

盛春的诗歌在情感色彩方面也可以用两个字概括,这就是“兴奋”。

如果说初春给人以惊喜,那么盛春给人以兴奋。

盛春时节那种浩浩的春风,蒙蒙的春雨,融融的春水,一起很快地掀开了春天的帷幕,无限的春色一起涌向大地。

像唐代诗人韩翃,同学们都知道这个诗人,他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像宋代诗人朱熹,他写“万紫千红总是春”。

蓬蓬勃勃的春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盛春正是诗人们驰骋才情的最好时机,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是以他全部的才情来歌颂盛春。

比如像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忆江南》,同学们都能背上的,就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抓住了盛春的那种景象。

宋代诗人宋祁曾经写,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句子,同学们都知道的,这个闹字化静为动,把春色拟人化,就是争奇斗艳,盛开在枝头的杏花,仿佛是在逗闹中一样,把它拟人化,情感化,所以咱们清华大学历史上著名的学者王国维先生,他的著名的词话《人间词话》非常推崇这首诗歌,这首词,这首《玉楼春》。

王国维先生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顺便说一下,同学们以后要是写诗的时候,锤炼字句,名词、实词不要锤炼,主要锤炼动词、形容词、虚词。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像杜甫的“阴阳割昏晓”的割字,这些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想说一下红杏。

红杏呢,这是盛春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花,红杏它逗出了诗人非常多的可爱的佳句。

比如像唐代诗人吴融他写“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前行人正独愁”,后来南宋的大诗人陆游,我想肯定是他看了吴融的诗歌,他说“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一个字不改地把它搬过来用,这是写得非常好的。

当然在红杏的诗歌当中,写得最脍炙人口的还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一首《游小园不值》,这个不值就是不遇的意思,“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面这两句,关字用得非常传神,它仿佛是整个园中贮满了春色,春色贮满了快溢出来了,春色它不愿意被人们关在小小的院落当中,所以要竭力地挣脱院墙的束缚,于是从墙头出来。

这里面他是实写了一枝红杏,虚写了满园春色,以一枝红杏,写尽了满园春色,而且这个出墙来,比前人的出墙头要好得多。

出墙头,墙头是一个静止的事物,而出墙来是动态中的东西,这个来字把杏花拟人化,杏花仿佛是一个天真的少女,她不愿意受到束缚,非常调皮地要爬出墙头,从墙头出去,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我想附带着介绍一下,清朝有一个女子叫骆绮兰,骆绮兰她写过一首诗歌,这首小诗它说:“寂寂园林日未斜,一庭红影上窗纱”,寂寂的园林没有人在,很寂寞,日未斜,一庭红影上窗纱,就是千叶桃盛开,说“主人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不在家”,如此美好的春色不在家里面,辜负了如此大好的春光。

我曾经有感于此,我看春色浓浓的时候,北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学生们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在那里孜孜读书,我一方面为他们的勤奋读书感到赞叹,一方面也为他们辜负了大好春光感到惋惜,所以我模仿着这首诗歌,我自己写了一首诗,我说“不疑春风遍天涯,姹紫嫣红满京华,书生难免花枝笑,如此春色却在家”。

如此春色却在家里读书。

在盛春里面,最好的季节就是清明。

古往今来写清明的诗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我想从唐宋诗人当中摘出一些歌颂清明的诗歌,跟同学们一起欣赏。

清明总是跟雨连在一起的,像南宋诗人赵师秀,他有一首《约客》,写“清明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是以动来写静,闲敲棋子咚咚咚的声音,于是有这个声音,于是选择深夜的寂静,于是写出朋友不来的寂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