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陶瓷艺术的一些烧制方式

关于陶瓷艺术的一些烧制方式

关于陶瓷的————我柴窑,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在没有煤炭、煤气或电等资源之前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陶器时用匣钵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判断标准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这与传统中的“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

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

”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即体现在: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匣钵,匣钵的不再使用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

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为了增加偶然的效果,陶瓷雕塑创作者们对窑炉中火流动的路线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设计,改变着火与陶瓷胎体接触部位都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和肌理。

它是横焰式窑,那么具有方向性。

此时的作品具有正反两面的变化和火走过的痕迹遗留。

可以看得出现代柴烧对陶瓷雕塑的把握是在一个更宽广的基础之上的,她反对工业化生产的“冷冰冰”,也跳出了“中正方圆,力求完满”的传统制瓷标准,反映艺术在更高层次的回归。

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这也预示着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理念的变更,传统的烧窑过程中,在表象上火没有对陶瓷产品产生直接影响,讲得直白些就是火的形态并不被当时制瓷艺人看成是作品的一部分,而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很多作品中“火的语言”竟成为了一件作品的很重要部分,甚至是某些作品中的主角。

一件当代陶瓷雕塑的最终形式并非在入窑前就已经思考得面面俱到,人把造物的权利部分地交给了土与火自身的创造,火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偶然因素成为最终作品装饰或造型的一部分,人有时更像一个旁观者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体悟造物的原始状态。

这与传统的制瓷追求明确的烧成目标是有很大的本质区别的。

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陶土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

2、熏烧和坑烧熏烧和坑烧可追溯到古老的原始陶器时期,最初采取此种方法烧制出的陶器是由于烧制工艺发展过程中“初级阶段”的必然生产,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未开发的部落族群在使用这类技术,它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表现,而并非是人们主观愿望上的有意为之。

而在现在中国仍旧有部分当代陶瓷雕塑创作者采取古老的熏烧和坑烧的方法来烧制作品,与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同的是他们两者间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再一样,当代的创作将烧制视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而加以运用,不是为了满足使用而进行的活动。

以薪材或木屑作燃料,烧至一定温度时控制燃烧物的不充分燃烧,使其产生黑烟碳素,坯体在一定湿度下吸收这些碳素,吸着碳素的有无或多少、轻重,使作品原有的素坯颜色与碳黑色产生对比,表面呈现出水墨画般的浓淡效果。

最初熏灸出的陶器是具实用性的,以满足实用为目的的,而在当代陶瓷雕塑的创作中,熏烧和坑烧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媒介则已经变成一种纯粹的艺术装饰技法或意念表达的方式应用。

熏烧的黑,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稳,神秘而又质朴粗犷,包容又显得浑厚。

乐烧最先起源于日本16世纪后期,在20世纪中期传到美国,随着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乐烧作为一种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被引进到了中国。

它是一种低温陶质釉,釉色变幻莫测,神秘飘渺,并且带来行动的快乐。

乐烧作品的烧成较为简单,在坯体表面施以相应的乐烧釉水后,放入特制的窑炉内并在几十分钟内快速烧至900℃左右即可。

然后打开窑炉快速钳出作品并放入准备好的装有树叶、木削等易燃物的铁桶内,同时向桶内抛洒纸削、树叶等易燃物,然后盖上桶盖,持续不断的喷洒冷水使其快速降温。

骤然的化学反应使得坯体表层的乐烧釉水变化丰富、层次深远、不可琢磨,却又似一种古质、温和、安逸的风貌,具有一种温雅寂静之美。

这相对于当今工业化的陶瓷生产窑炉设备而言,具有更高的艺术内涵。

现代乐烧技法十分强调陶艺家在陶艺创作中即兴式的自由发挥,通过对火的关注,从而十分重视陶瓷材料本身所具备的各种要素潜质的发掘和表现。

乐烧会因为许多不确定因素和多种介质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使得釉料、火痕、烟气、土色、肌理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艺术与大自然的杰作,带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惊喜和感叹。

陶瓷工艺–盐烧众所周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结合工艺技术与艺术表现的传统艺术。

烧成作为一种技术是陶瓷艺术最后成败的关键,然而在世界各个地域的烧窑历史中,发源于德国的盐烧技术却改变了陶瓷艺术的烧成艺术效果。

借助于盐烧技术,可以改变最后的艺术表现,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视觉冲击;可以将最后陶艺的表现推向一种无限的可能,总之,盐烧这种方式的特殊性丰富了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方式成为一种艺术表现的方法,一种寻求着不确定的、偶然性的、在特定的工艺过程中有着无限表现性的方法。

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是无限的,而盐烧成为了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段,一种特殊材料,特殊工艺构成的手段,盐烧将陶瓷艺术的表现推广到了无限,使其艺术表现的效果告别了传统的烧成工艺而变得特例独行。

1、对盐烧的认识1.1 盐烧的定义盐烧,就是在把普通食盐(氯化钠)引入陶瓷烧制过程中,粘土成熟度时将食盐投入窑内,使食盐中的钠与粘土中的硅在瓷器表面反应形成桔皮纹理的釉——盐釉,人们将这种把盐投入窑中使陶瓷表面形成温泽、含蓄、质朴而又自然的釉面的烧制过程叫盐烧。

1.2 盐烧的历史盐烧的产生说法甚多。

相传在13到15世纪期间,在德国莱茵地区,有一位窑工在烧窑进行中,也就是陶器将烧制成熟时,木材燃料已经用完,他在急中生智,将蓄放腌肉的木箱投入窑内当作燃料。

在燃烧完成之后出窑时惊讶的发现陶器表面有一层特别的釉,后来发现是因为腌肉木箱渗入了大量的盐,在烧制瓷器时与坯体发生化学反应这形成的;而在《the potter’s dicttorar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一书中介绍,在12至14世纪德国炻陶迅速发展,也是在这几乎差不多的时期盐釉陶器相续产生;在德国这个时期盐釉烧主要用应于工业陶瓷生产,主要有啤酒瓶、酒杯、带嘴的罐和排水管道。

盐烧陶器坚硬而且耐腐蚀。

带嘴的罐用于盛化工原料,而废水都带有腐蚀性物质,而盐烧的水渠又有抗酸作用,在这一时期德的盐烧器物的色泽显红棕色,因为粘土里有大量的铁;又因为盐釉是将盐投入窑炉之中通过剧烈反映后,气氛和从窑中掉下的钠与坯体表面反映而成的。

因为在器物的内壁是没有盐釉的,而大多用化妆土装饰,于是这也就成了当时德国盐烧的另外一大特征。

17世纪盐烧传入了荷兰等欧洲其他国家;美国的盐烧是在德国移民的迁居而传入的,当时主要用于船上存放食物和液体的器皿;而亚洲是陶瓷的发源地,对于没有找到自己方式的日本,直到20世纪中叶,陶艺家hamda(日本)和birnard leach(英国)经多次实验,盐烧从此进入亚洲。

在日本陶艺家反复实验中创作了更多的使用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日本也正是器皿和盐烧的完美结合,使盐烧在这个地方有了另一翻面孔;中国是在20世纪末一些外国陶艺家们将盐烧技术带来,但由于很多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由于近年来发现盐烧过程中有大量的氯气(有毒气体)排出,对环境破坏严重。

陶艺家们的创作也慢慢对盐烧的兴趣下降。

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陶艺家开始用(苏打)NaO3取代盐,这样就不会产生氯气污染环境,并能达到与盐烧一样的效果。

1.3盐烧的原理盐烧原理就是在坯体烧制成熟温度时期,把加入少量水的盐投入窑内使盐在高温下反应,盐(NaCl)在高温下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钠(Na2O)和氯气(Hcl)。

氧化钠掉到坯体的表面与黏土中的二氧化硅结合,同时与氧化铝排斥,加上盐的熔融温度在八百度左右,在这里起到了促成作用,使之表面玻化,从而形成流动较大的釉,其釉面呈橘皮纹理,反应方程式如下:2NaCl+H2O→N2O+2HCLNa2O+SiO2?Al2O3→NaO?SiO2?Al2O32、盐窑和盐烧过程2.1盐窑和盐烧设备盐窑是专门用于盐烧工艺的窑炉,由于盐烧本身的特征,从选材到窑炉的结构都与一般的梭式窑不一样,首先是在选择材料时,由于盐烧有大量的腐蚀性物质产生,加上盐的腐蚀性作用,都令耐火砖和棚板、高温棉及立柱有极大的破坏。

因此必须要选择含氧化铝较高的硼板和立柱;要耐火较强的耐火砖。

其次是盐烧有大量的毒气产生,所以窑炉的烟囱一定要高,并且要确保窑炉封闭性较高和窑室内空气通畅。

再次是在烧制中要向窑内投盐。

这样就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盐口”,足够投入盐即可,不宜太大,为确保窑炉一些死角能投射到盐,于是一般情况在窑壁开四个盐口,还有盐烧的腐蚀性使测温锥受到破坏,所以在盐窑里不能使用电测温表,通常只使用古老的泥环放入观火口,在烧制过程中,使用铁勾将泥环钩出用眼睛观察泥坯是否烧制成熟。

在投入盐使必须佩戴良好的防毒面具,必须要有较好的空气过滤器,防止氯气泄出导致中毒;防止盐的飞溅出来烧伤自己。

2.2 盐烧过程盐烧流程并不复杂,通常的烧法是在在400℃前要缓慢升温排水然后氧化到1000℃;1000℃-1200℃还原,还原主要是有利于发色,很多时候也可以一直氧化,对于与这一点主要取决与掺入的釉是否需要氧化还是还原;在1200°C时将加如少量的水的盐投射与窑内,这时使用加如少量的水的盐的目的是为了盐快速反应,加入了水的盐一方面它可以快速的反应得到氧化钠,另一方面他可以产生大量的浓烟使窑内气氛发生巨大的变化。

正是加了水后,每次投入盐时温度会降低,所以每次投入盐时得等几分钟后,待温度回升后再投盐,如是这样反复三到五次就可以了。

3、盐烧带给现代陶艺装饰的无限可能性前文已经提到,无论是从盐烧自身烧造的特殊性还是从盐烧材料自身特点的与众不同,经过盐烧后的现代陶艺作品是与其他制作工艺的陶艺作品不同的。

盐烧带给现代陶艺装饰的特殊机理效果,流动的不定的盐釉是普通的釉料所不能匹敌的。

盐烧带来陶瓷装饰的偶然性效果吸引了大批的陶艺家去尝试,这种偶然性是一种装饰性的惊喜。

对于盐烧的历史以及盐烧技术的特殊性不难看出,盐烧出的陶艺制作最初是用来制作酒瓶、酒杯及食用器皿,主要原因是由于它的特殊色泽,与盐釉抗腐蚀性的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