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实验8-9 脯氨酸含量、电导率的测定
实验8-9 脯氨酸含量、电导率的测定
抗性生理
植物对胁迫的响应机制
渗透调节(脯氨酸、甘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 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抗氧化小分子) 胁迫蛋白(热激蛋白、抗冻蛋白等) 离子平衡和区域化(盐胁迫) 水通道蛋白(盐胁迫) 类黄酮、件下(干旱、盐碱、热、冷害、冻害),植物体内脯
3.0 µ g/ml。
3.分别吸取1ml系列标准浓度的脯氨酸溶液于6个试管中,加入1ml
水、1ml冰乙酸、2ml 2.5%的酸性茚三酮,于沸水浴中加热
30min。 4.冷却后准确加入4ml甲苯,振荡30S,静置片刻,使色素全部转至甲
苯溶液。
5.轻轻吸取各管上层甲苯溶液至比色杯中,以甲苯为空白对照,于 520nm进行比色。
实验步骤
1、取0.2 g对照和盐或PEG6000处理的小麦叶片,切成约1cm小段;
2、用双蒸水冲洗 3 遍以除去表面粘附的电解质;
3、加10 ml双蒸水,25℃振荡温育1小时,期间经常摇动,测定此时的电 导率为C1; 4、将盛有根的试管100℃煮沸 15 min,冷却到室温后,测定此时的电导 率为C2; 5、相对电导率根据公式计算得出:Relative ion leakage = (C1 - C0) / (C2 - C0) *100 (注C0为双蒸水的电导率)
五、结果计算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脯氨酸的浓度,然后换算
出样品中脯氨酸的含量(µ 脯氨酸/gFW)。 g
脯氨酸含量( µg.g-1)= c ×(v/a )/w
C为由标准曲线查得脯氨酸含量 µg ;
V为提取液总体积ml; W为样品质量g a为测定液体积ml;
逆境胁迫对植物质膜透性的影响
电导率法
原 理
方法及步骤
(一)样品的测定 1.称取不同处理的小麦叶片各0.5 g,于2.5 ml 3%磺基水
杨酸试管中,沸水浴中提取10 min。
2.吸取1ml上清于另一试管中,加入1 ml水、1 ml冰乙酸、2 ml 2.5%的酸性茚三酮,混合液于沸水中显色30 min。
3.冷却后加入4 ml甲苯,摇荡30S,萃取完全后用吸管轻轻吸取 上层红色甲苯溶液于比色杯中,以甲苯为空白对照,在520nm
材料、仪器及试剂
(一)、实验材料
小麦幼苗: 对照、100mM、200mM NaCl处理48h;5%、15% PEG6000处理48h (二)、仪器设备
天平,烧杯 ,分光光度计,研钵,容量瓶,具塞试管,移
液管,胶头滴管,水浴锅
主要试剂
1. 3%磺基水杨酸;2.冰醋酸;3.甲苯;
4. 2.5% 酸性茚三酮溶液(60 ml冰醋酸、16.4 ml磷酸加 蒸馏水定容至100 ml,再加入2.5 g茚三酮,溶解后避 光保存); 5.脯氨酸标准母液:精确称取25 mg脯氨酸,倒入小烧杯内, 用少量蒸馏水溶解,然后倒入500 ml容量瓶中,加蒸馏 水定容至刻度,此标准液中脯氨酸浓度50 μ g /ml。
氨酸(proline,Pro)含量会显著增加,并且积累指数与植物的
抗逆性有关,因此脯氨酸可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实验原理
酸性条件下,茚三酮和脯氨酸反应生成稳定的红色化合物,
产物在520nm 波长下具有最大吸收峰。 用磺基水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水杨 酸的溶液中,然后用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溶液即成红色,再 用甲苯萃取,则色素全部转移至甲苯中,颜色的深浅即表示脯氨 酸含量的高低。
比色。
4.用0.5-5µ g/ml L-脯氨酸作标准曲线。
(二)标准曲线的绘制
1.标准液中脯氨酸浓度50µ g/ml。
2.取6个50 ml容量瓶,分别加入脯氨酸原液 0.5、1.0、1.5、2.0、2.5 、3.0 ml,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并摇匀,各瓶的脯氨酸浓度分别为0.5、1.0、1.5、2.0、2.5、
植物细胞膜对维持细胞的微环境和正常的代谢起着重要的 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对物质具有选择透性能力。 当植物受到逆境影响时,如高温或低温,干旱、盐渍、病
原菌侵染后,细胞膜遭到破坏,膜透性增大,从而使细胞
内的电解质外渗,电导率增大。 膜透性增大的程度与逆境胁迫强度有关,也与植物抗逆性 的强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