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旨在打破社会中 性别歧视、男性占主导,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二战的 发展,除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外,此时兴起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 女性主义等主要一些流派。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 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 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 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 运而生。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翻译目的 简言之,女性主义翻译目的是让语言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 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她们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魁北 克女性主义翻译者B.Godard(1990)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 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 文本操纵的迹象。”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 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者认为,译文与原文 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享有同等的地位。典型的说法是 译文是原文的后起生命(afterlife),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五)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20 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由女性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中的经 典著作最初主要是由女性翻译家嘎尔奈特翻译成英语的,她60 卷的翻 译著作包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果戈理 的作品。德国的情况也相似,主要的文学著作也是由女性来翻译的。 此外,《很悲伤的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的译者、女性主义者勒 雯与作者安方特紧密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作品。在自己的女 性主义项目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 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保持女性特有价值的同时,反对以所谓平等的借口将 女性变为男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涉及翻译理论的原因与目的
• 女性之所以从事翻译,目的是建立服务于进步的政治议题和文学传统创新的交流网络, 通过翻译表达她们的政治信念。翻译是和社会在某些方面是重叠的,它也让女性有了 通向文学和社会的一条有限的途径。在时代允许的机缘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被埋没 的女性思想成果的发掘,让女译者强有力的一面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发出女性的呐 喊。而在传统的西方译论中,翻译是不完美的,是女性化了的。社会秩序中翻译同女 性的地位也是次等的,被边缘化了的,是不能代表社会和世界的声音的。因而,女性 主义者由社会共识的女性代表翻译出发,通过对翻译理论的研究颠覆并重新构建翻译 理论,打破写作男性中心主义的垄断地位,凸显译本中女性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就变 得相当关键了。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General introduction Representatives
by 林蕊 朱梦婷 孙乙新 朱婷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Women and translation have been long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for both of them occupy very humble positions. The traditional view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considered as a secondary work dependent on and subservient to the original text, just as women are inferior to men under patriarchal power(父权).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一)翻译哲学
女性主义者在翻译研究中揭示了性别歧视语言,典型的例子是“不忠的美人” (les belles infideles)之类的歧视性隐喻以及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 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女性主义者看到女性的 地位与翻译的地位有相似之处,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中女性往往也处于从 属地位。女性主义者突破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提出了“委托的翻 译项目”这一概念:“对于女性翻译研究来说,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 读者,而是对写作项目而言的——这是一个作者和译者共同参加的项目。”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n雪莉·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认为所有的翻译都必定 “有缺陷”,所以翻译“一般被认为是女性”。
•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语翻译的隐喻)认为,17世纪法语 中的“不忠的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正如父权体制下身居社会 等级底层的女性,翻译在文学等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在传统翻译理论中, 忠实是翻译的第一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背离原作的行为却屡 屡发生。钱伯伦认为,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制约了翻译 的忠实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发展
• 根据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质疑了西方传统中将男女割裂、 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或菲勒斯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女 性被“她者”化,或边缘化。这种封闭的话语体系巩固着男性的权力,而这 种权力反过来进一步制造并维护男性的话语。新女性主义者认为用这种话语 书写的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女性必须用自己的语言,即一种 基于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凸显。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理论主张
2. 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 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 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译文 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 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 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 “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 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但女性主义者从 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借鉴了一些有 的成分,但她们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 术等价值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让语为妇女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 中。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wtow, S. Simon, G. Spivak, L. Chamberlain,B. Godard, S. Lotbiniere-Hawood,她们对一系列翻译理论 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四)翻译策略
为了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中,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极力提倡“重写 (rewriting)”,要求对翻译文本进行以女性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干预和改写。 女性主义者一般通过下面几种翻译策略完成其“重写”的过程。第一是: “补偿”(supplementing),即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补充,在补 偿过程中译者以自己的性别立场对原文进行改写。第二是:“前言”和“脚 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女性主义者常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原作的背 景和主旨,解释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第三是:“劫持”(hijacking), 指女性主义译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主观意图,对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 点进行改写。比如:auther (author), chairperson (chairman)等。
• 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语言 学、符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形成
• 自从1968年“五月风暴”开始,西方女性主义明显分成了英美女性主义学派和法国新 女性主义学派两个学派。新女性主义,也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借鉴吸收了法国结构 主义翻译三大代表德里达格洛斯中心主义批判、福柯的权利话语秩序学说和巴尔特的 “原作者死了”的理念。借助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对父权话语体 系进行了挑战和质疑。通过使用父权或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书 写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只能是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并维护了男性中心 主义的观点,因此,新女性主义必须建立起能够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语言符号系统来 书写。从翻译理论的大背景以及翻译与性别的内在联系来说,女性主义必然触发翻译 研究的反思。西蒙(Sherry Simon) 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女性主义学者的论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既她们清楚地意 识到语言是意义争斗的场所,是做题在此证明自我的角斗场。因此,毫不奇怪,翻译 研究会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滋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