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政测量方案

市政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1.西航站楼工程由主楼及登机长廊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34.8万平方米。

考虑到西航站楼工程施工面积大,工作体量多。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将其划分为20个独立单元(A0~A6、B1~B6、C0~C6),各单元以变形缝及后浇带分界。

工程实际施工时,依据设计分段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局部调整,进行流水施工(具体现场施工段划分见基础施组)。

2.西航站楼工程采用现浇钢砼框架结构结合钢框架体系,其中主楼地下1层,地上8层,主要层次为为-7.95层无行李办票大厅,0.00层到达行李提取大厅和迎客厅,+4.20层中转中心,+12.15层出发大厅,办票大厅及安全检查区,其余主要为办公区。

登机长廊为地下1层,上部A3、A6、C3、C6地上3层(局部四层),B2、B4、B6地上5层,主要层次为-4.40共同沟能源通道,0.00层设置远机位出发候机厅等,+4.2m标高层为到达通道,+8.55m标高为国内发候机厅。

3.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5.150,室内外高差不一,具体详见建施图。

4.本工程中钢结构部分由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施工,有关钢结构施工测量控制内容由机施公司进行说明。

5.上海虹桥机场扩建工程测量定位由业主委托上海市测绘院第三分院进行,西航站楼工程15个外控点及相关测量成果资料也均由其提供。

二、编制依据1.本工程设计施工图、图纸会议交底纪要及其它有关技术文件;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上海市测绘院第三分院提供的《测量成果报告书》4.国家及上海市的现行设计及施工规范等;三、施测准备及基本要求1.施测流程资料审核→内业核算→外业校测→定位测放→定位自检→合格→报验→合格→进入下一道工序2.准备工作2.1.人员准备:施工测量工作应由有专业测量资质的人员进行。

在项目部成立测量小组,并设测量小组长。

施工前,由技术部门先对测量小组人员进行图纸和方案交底,再由测量组长根据项目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施测分工及工作安排,。

2.2.器具准备:➢本工程采用全站仪进行控制点平面引测,经纬仪进行各局部轴线及控制点施测,精密水准仪进行高程引测。

➢测量中所用的仪器和钢尺等器具,均必须按有关规定送具校验资质的检测厂家进行校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主要测量仪器如下:3.测量基本要求3.1.做好工程坐标控制网和原始水准点接受、复测、报请校核工作,做好首次建筑物定位放线、复测和报请复核工作(测量复核单)。

3.2.认真熟悉与审核图纸,了解工程总体布局、周围环境、建筑物的位置及座标,明白现场测量座标与建筑物的关系,水准点的位置和高程以及首层±0.000的绝对标高。

3.3.严格执行测量规范;遵守先整体后局部的工作程序,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以控制网为依据,进行各局部轴线的定位放线。

3.4.必须严格审核测量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坚持测量放线与计算工作同步校核的工作方法。

定位工作执行自检、互检合格后再报检的工作制度。

3.5.按有关规定定期做好测量、标养室计量器具等的检查,做好测量、计量资料的汇总、归档。

四、测量控制网的建立1.平面控制线网布置1.1外控平面导线网布置:➢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测量管理方案》,目前在西航站楼共设置了15个外控点形成控制导线网,外控点沿航南(北)一、二路设置在道路外侧排水沟内,点位在施工期间能够保持通视,整体控制导线网基本能够满足施工测量要求。

控制点坐标数据及其它相关测量成果数由上海市测绘院第三分院提供。

➢考虑到B区距离控制点位较远,为避免测量工作中的误差产生,在原外控点的基础上,在宾馆环南(北)路,道路内侧排水沟内又各增设了2个外控导线网的加密点,由测绘单位提供坐标数据,并定期复测。

1.2内控轴线网布置:➢根据本工程分区多,各分区流水施工的特点。

考虑在施工期间,依据所给的15个外控点,按施工进度分别对每个施工段单独引出井字形控制轴线网进行纵横轴线控制。

➢井字形控制网的设置根据施工状况动态调整。

长廊区先在地下室共同沟内形成控制网,保证共同沟地下室结构施工。

待浅承台及上部结构施工时,再将控制网进行外扩,设置投点孔向上引测。

主楼区施工则先在基础形成井字形控制网,待上部结构施工时,再根据结构缩进情况,将控制网内移。

➢根据设计院提供的基准点坐标、基准方位角和内部轴线关系,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出内控轴线点位置,再利用全站仪将每个分区的主控轴线直接由外控导线网引出,并与相邻区内控轴线进行平差校核,确保各分区轴线的统一。

利用经纬仪根据内部轴线与主控轴线的相互关系引测各内部轴线。

➢各主控轴线定位时均需布置引线,墙上、地面引线均用红三角标出。

施测完成后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后,加以妥善保护。

2.高程控制网设置:2.1航站楼15个外控点均采用水泥墩柱形式设置,其上设有水准点,施工期间测绘院将按月进行复测。

2.2根据测绘院提供的外控水准点,选取临近的水准点,利用精密水准仪将其引测至各施工段内,并对水准点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闭合水准路线,并以此作为今后向上引测及沉降观测的依据。

3.沉降观测点设置3.1严格按设计要求布设沉降钉。

沉降钉设置位置具体参见设计图结构图中-0.300标高结构平面图。

3.2底板施工前,按设计要求的相应位置在底板面埋设临时沉降钉,在底板施工后,使用精密水准仪进行第一次高程测量,并作好沉降初始值记录。

3.3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成后,将底板上的沉降钉过渡到顶板上各自相对应的位置,沉降值累加处理。

3.4沉降观测频率:基础施工阶段,底板施工完后观测一次,顶板完成且沉降钉移位后再观测一次;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每施工二层观测一次;装饰阶段每月一次;竣工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沉降;一年后每半年观测一次沉降,直至沉降稳定。

具体要求参见DGJ08-11-1999有关章节。

3.5观测要求:每次观测做到“四定”➢使用固定水准点;➢使用固定水准仪及水准尺;➢按固定线路和方法进行观测;➢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五、各施工阶段测量方法1.基础施工阶段测量1.1轴线引测:➢基础阶段控制点引测均采用由外控点直接打入方式进行。

即在测绘院提供的15个控制点中,选择2个邻近施工分段的控制点,将全站仪架设在控制点上,进行数据校核。

校核无误后,根据计算机算出的控制点坐标,将棱镜移至基础面上投射出主控交点,再以此交点弹出井字形控制网。

➢对已完成的控制轴线必须先进行投测闭合校测,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弹出各细部轴线,暗柱、暗梁、洞口必须在相应边角,用红油漆以三角形式标注清楚。

➢共同沟地下室施工时,在共同沟内选取井字形控制轴线进行施工;待浅承台区域承台及地梁施工时,再将控制轴线外扩至浅承台区,在承台地梁垫层面放出井字网控制轴线。

➢A区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流水施工要求,设置了A1#~A34内控制点,其中:●A0区:A1#~A2#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施工;●A1区:A3#~A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2区:A5#~A6#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3-1区:A11#~1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3-2区:A7#~A1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3-3区:A15#~A22#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4区:A23#~A26#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5区:A27#~A3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A6区:A31#~A3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B区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流水施工要求,设置了B1#~B20#内控制点,其中:●B区南侧四建施工区:B1#~B1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主楼深坑、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B区北侧七建施工区:B11#~B2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主楼深坑、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区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流水施工要求,设置了C1#~C34#内控制点,其中:●C0区:C1#~C2#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施工;●C1区:C3#~C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2区:C5#~C6#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3-1区:C7#~1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3-2区:C11#~C1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3-3区:C15#~C22#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4区:C23#~C26#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5区:C27#~C30#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C6区:C31#~C34#点作为控制点,控制共同沟地下室及浅承台区域施工。

➢基础施工阶段控制轴线共分三次开设,分别在垫层面,底板面,地下室顶板各一次。

地下室顶板施工完成后,在±0.000板开设出上部结构施工所需的轴线控制点1.2高程控制➢士0.000以下标高采用标尺配合水准仪将标高传递到基坑内,并在基坑内将其引测至基槽围护内侧壁上,标明绝对高程和相对标高,便于施工中使用。

再依此标高为依据,进行坑底或槽底抄平,作相互校核,校核后三点的较差不得超过3mm,取平均值作为该基坑面标高或槽底标高,并按2米*2米间距设置竹板桩,用以控制挖土及垫层面标高。

➢在利用高程控制点向基坑内引测标高时,首先需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控制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标高。

➢底板结构完成后,在底板上设标高控制点,用于地下一框结构施工。

施工过程中,以场外水准点作为复核依据及时进行复核。

2.上部结构施工阶段测量2.1控制轴线引测:➢上部结构施工期间,由于飞行区施工将要影响测绘院提供的控制点,所以事先需对原15个外控点进行搬移。

考虑在浇筑地下室顶板混凝土时,按照基础阶段主控轴线交叉点位置预埋100×100×3mm铁板,再依据外控点进行施测内控点,并铁板上用钢针划出纵、横轴交叉线,将交叉点处钻出2mm小孔作为控制点标志。

今后一旦飞行区施工时破坏外控点,将以地下室顶板上的内控点作为后期施工的轴线控制依据。

➢上部结构采用垂准仪进行内投引测,在楼板上预留200×200孔,以垂直投递控制点为基准,使用垂准仪进行垂直控制投测,投测到施工层后,用经纬仪(全站仪)和钢卷尺复核井字网各点关系,符合精度要求后进行轴线引测,轴线引测采用经纬仪。

➢楼层控制点接收装置为长300、宽50、厚5mm的木板,长边刨平刨光,一侧涂黑漆色标。

接收时,使木板长边的一侧与控制点重合,用铁钉将木板固定在留洞木模上,再用红笔点出具体的点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