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① 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 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 ② 不同意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性,不同意语 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 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 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
不足之处:
① 这一学问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 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② 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方面的 因素也不可能是全面的。 ③ 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 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实践证明,中介语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 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因为它可以促使我们对学习者 的语言表现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对语言 习得的条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从而揭 示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中介语研究要结合 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这有助于开阔语言研究、语 言对比研究、文化对比研究的视野,成为连接这些 研究的纽带,使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能够互相补充和 互相促进。要加快中介语研究的步伐,还必须加强 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的建设,并对已有的中介语语料 库系统加以充分的开发利用。
克拉申(1982)关于英语语素习得“自然顺序”表:
第一组: 现在进行时的词素-ing; 表示复数的-s; 系动词 to be (He is big); 第二组:助动词 to be (He is running); 冠词the ,a ; 第三组:不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went); 第四组:规则的动词过去时态-ed; 一般现在时态第三人称动词单数-s; 名词所有格词尾-s(the girl’s food)
汉语中介语研究
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对任何一种中介语做出 系统描写,所以中介语理论目前还只是一种假设。 然而在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确实可以 发现中介语的某些论点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 中找到根据。 最近十几年来,汉语中介语研究已经成为我国 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重点和主流, 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和假说 1.对比分析假说 代表人物:拉多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 理论观点: 在习得第二语言的时候,学习者已习得的第一 语言会产生正负迁移。当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 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时,这就是对比分析假说。
2.中介语假说
代表人物:塞林克 中介语(interlanguage) : 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 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 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 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假说是以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 习得理论为基础,是在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 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于60年代末提出来的。
5.语言功能论
代表人物:韩礼德 观点: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 评价: 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 功能理论也影响到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 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 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加涅:学习行为的八个阶段:
(1)动机阶段 (3)获得阶段 (5)回忆馈阶段
加涅:学习应达到的目标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二、语言学习与习得的区分
1.学习与习得的定义 学习: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 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 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 则的掌握。 习得: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 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
4.输入假说
代表人物:克拉申 代表著作:《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1985) (1) 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顺序假说 (3)监控假说 监控实现的条件: ① 要有时间;② 要注重形式;③ 性格的影响; ④要知道规则
(4)输入假说 第一,人类获得语言的惟一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 就是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习得语言知识。 第二,输入的语言信息既不要过难也不要过易,即 i+1。 第三,强调听力活动对语言习得最为重要,语言习得 是通过听力理解来实现的,“说”常常没有必 要。 (5)情感过滤假说
3.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
代表人物: 科德、杜雷、伯特、克拉申、贝利、拉森-弗里曼 观点: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有其自己 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 纲的反映。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 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跟儿童习 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对先天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先天论把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积 极、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刺激-反应论者所说的对 刺激被动模仿、反应、强化、重复的过程;儿童习 得的不是一句一句具体的话语而是该语言的规则体 系。因此可以解释一系列儿童语言习得中的问题。
(2)不足之处: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如下: ① 人脑中存在的语言习得机制只是一种假说,是思辨 的结果 ②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的是普遍语法,有疑问 ③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人类的其他功能分开,认为 语言能力与智力没有直接联系。 ④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 。
2.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点
(1)习得的动力不同。 (2)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3)习得的过程不同。 (4)文化因素习得的不同。 (5)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学习与习得关系:
学习与习得这两种获得语言的途径,并非完 全隔绝或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相辅相成。
2.习得与学习的不同
(1)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学习是一种有意识 的行为。 (2)两者学习环境不同。 (3)两者注意力集中的对象不同。 (4)两者的方法不同。 (5)两者所需要的时间及达到的效果不同。
奥斯古德(美):中介说
在外显的刺激和外显的反应中间增加了因联想 而引起的隐含的刺激和隐含的反应的中介因素。
对刺激-反应论的评价:
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理由: ① 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 ② 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 ③ 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 ④ 单靠刺激-反应,培养不出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儿童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1.喃语阶段(半岁至一岁) 2.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 3.双词句阶段(一岁半以后) 4.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 5.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
二、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
1.刺激—反应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观点: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 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 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 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
强调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知识结构,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主动探索知识结构;学习应是主 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3.学习的分类、阶段和目标
加涅(美)关于学习的分类法: (1)信号学习(signal learning) (2)刺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3)连锁学习(chaining) (4)言语联想学习(verbal association) (5)多种辨别学习(multiple discrimination) (6)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7)原理学习(principle learning) (8)解决问题的学习(problem solving)
2.学习理论的两大流派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受经验主义哲学影响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人和动物受环境支配、获得经验而被动形成 的行为的改变。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该理论受哲学上的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学习 是学习者对环境和客观事物主动的认识和行为的主 动的改变,是主体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在外界环境 支配下被动地进行刺激-反应的联结和行为习惯的 改变。
① 柯勒(德):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说
有机体获得的每种经验都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也就是完形——不是孤立的组成部分,也不是各组 部分的简单相加。由于新经验的发生,对问题的情 境以及情境各部分的关系需要进行知觉的重组或认 知的重组,即由一种完形改变成别一种完形,从而 实现顿悟。
②布鲁纳(美):认知-发现说
5.普遍语法假说 6.文化适应假说
代表人物:舒曼 文化适应: 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因 此,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距离与心理距离, 就成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因素。
二、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比较
1.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同点 (1)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 (2)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3)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 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 听说读写的技能。 (4)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 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3.认知论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理论观点: 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 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 能力的一部分。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称为图式。图 式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而变化,体现了认知的发啊 呢;而认知的发展受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 程的影响。
对认知论的评价: (1)积极方面
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
目录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第二节 第一语言习得及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假说
第一节 语言学习与习得
1.什么是学习 ① 广义的学习 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 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② 狭义的学习 指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运用语言工具主动 地获得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并产生比较持久的行 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