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1.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含鱼纹彩陶盆,以图案结构线作为抓形的基础,画面简洁有力,所以有人把它看作是半坡人的巫术图腾,象征其氏族人丁昌盛的局面。
2.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文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蘖龙或蘖凤图案。
其形象狞厉可怖,是用来"辩神奸"的符号,到春秋时代就基本消失。
3.三星堆青铜像:是一个失落的神像系统。
4.卧游:指由南朝宗炳提出的山水画表现境界,通过作品间接欣赏大自然的神情妙意。
5.白描:是以墨笔勾勒绘画形象的基本手法,在中国人物画发展中有重要地位。
6.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汉字形态,因其书刻在龟甲和牛胛骨上而得名。
它记录的是甲骨占卜的整个过程,故又称"卜辞"。
7.以形写神:是指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关系,强调"传神"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形神兼备"。
8.曹衣出水:是历史上对早期人物画风格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历来被当作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绘画风格的称呼。
曹仲达用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称"曹衣出水"。
8.吴带当风:指唐代吴道子的人物衣纹程式。
他的用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故称之,和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画法相对。
9.马踏龙雀秀骨清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特征10.猪纹钵:河母渡出土的黑陶器皿,器壁厚,器表光洁,比较特别。
P1711.彩陶:用彩绘原料装饰过的陶器,称为彩陶。
12.黑陶13.解衣盘蹲14.迁想妙得:指由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一种艺术方式。
它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主体表现与客体制约的辨证关系。
15.铁线描:指绘画中的一种线描方法,因其笔法谨严,连绵悠长似铁线而形容之。
16.青绿山水:是指以工笔重彩形式来描绘山水景物的技法和风格。
从隋代展子虔等人就已经采用这种形式,而唐代李思训则被认为是这一风格的主要奠基人。
青绿山水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
前者钩而不皴,以赋色为主;后者在水墨皴染基础上在赋色,色调清丽明亮。
17.水墨山水:18.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诸文化之一,因1935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遗址的发掘而得名,1954年才正式定名为红山文化,其年代大致与仰韶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3500年左右,前后经历了至少1000年,是一种有着其完整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丰富自身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名词解释1谢赫“六法”谢赫是南朝时著名画家,可惜今无画作可考,但他的《古画品录》却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之作。
他在书中品评了前代27位画家的作品,几乎是中国画创作历史上的第一次系统性总结。
其中他提出的“六法”论尤为精彩,对中国古代绘画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六法”是:“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
”2《历代名画记》《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唐代张彦远著。
张彦远出身收藏丰富的宰相世家,擅长书画,编有《法书要录》等。
《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大中元年(847)。
《历代名画记》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
全书10卷,前3卷阐述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以及有关鉴识、装裱、收藏等方面的标准、知识、历史等。
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绘画的整个领域。
后7卷收入自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841)间370余位画家的小传,以时代先后为序,分等级列传;多为一人一传,亦有父子或师徒合传者;内容有详略之分,包括姓名字号、籍贯生平、擅长、著述及前人评论与作品著录等。
该书总结了前人有关画史、画论研究的成果,开创了编写绘画通史的完备体例,是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资料3“元四家”元四家:指中国画上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
其共同特色,是以“雅洁淡逸”山水画风。
强调水墨画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他们的风格和特点:黄公望是山川深厚,草木华滋;王蒙是画山水多至数十得,树木不下数十种,千岩万壑,迦环重迭;吴镇山水苍茫沉郁;倪瓒山水,所谓“天真幽淡,萧杀寂寞”,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
4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主要中心最初在意大利,16世纪扩及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
“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己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该词源自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
它概括了乔托以来的文艺活动的特点,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当时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以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
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但它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创造。
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学和艺术的普遍高涨,但因各国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不同,在各国带有各自的特征。
意大利文艺复兴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先进地区只限于少数几个城市,尤以佛罗伦萨、威尼斯为最。
地处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出现了以毛织、银行、布匹加工业等为主的七大行会,它们不仅控制佛罗伦萨的经济,也直接掌握城市政权。
佛罗伦萨的最高权力机构——长老会议的成员只能由七大行会从其会员中遴选,贵族被剥夺参政权,广大工人处于无权地位。
在这种政治、经济背景下的佛罗伦萨,成为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文艺复兴发源地和最大中心。
5学院艺术学院艺术(Academic art),一种在欧洲艺术学院和大学的影响下所产生的绘画和雕塑的流派。
学院艺术专指那些在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中,受法兰西艺术院订立的标准所影响的画家和艺术品,以及跟随着这两种运动并试图融合两者作为风格的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如威廉·阿道夫·布格罗、汤玛斯·库图尔(Thomas Couture)、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
他们通常也常被称为“学院派”(academism)、“华丽艺术”(art pompier)、“折衷主义”(eclecticism),有时也被人与历史主义(Historicism)与融合主义(Syncretism)相提并论。
一般来说,被学院所影响的艺术都称为“学院艺术”。
在这个背景下,学院艺术不断吸收新的风格,所以一些曾被视为对抗学院艺术的艺术风格,后来也被人称为学院艺术。
6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種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自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不规则的珍珠」(barroco)。
作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贬抑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征“离经叛道”、“不合常规”,原来对这些追求新形式的艺术家是贬义,后来成为一代的代表。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17世纪以及18世纪上半叶(约1600年-1750年,但年份并不是绝对的)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建筑与音乐。
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復兴(1452年-1600年),下接古典、浪漫时期。
欧洲文化「除旧佈新」,在各方面都有重大的改变与成就。
资產阶级兴起,君主政治渐独立於宗教之外(但民主思想萌芽)。
科学在伽里略、牛顿等人的开创下展开。
艺术上趋势是「世俗(非宗教)化」,精力充沛,勇於创新,甚至好大喜功。
文艺上的名家如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绘画上有鲁本斯,林布兰特等,影响都极深远。
也在这时期,欧洲向外扩张殖民,渐渐佔据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7超现实主义艺术超现实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西方资产阶级的一种文艺思潮,它是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宣称达达主义是其先驱。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其影响甚广,比利时、捷克、南斯拉夫,乃至美国、日本、墨西哥均有影响。
其创作以诗歌为主,波及散文、小说、戏剧,在绘画中也有所表现。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
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8意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抒情诗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中一种艺术境界。
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的更广的艺术空间。
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实质可远溯到先秦哲学,但这一词语却来自佛教术语,而用于文学批评,形成文论术语,则始于唐代诗论,扩展于宋代以后的绘画创作。
在今天的文学评论中,意境理论已更广泛用于各类文学艺术创作之中。
9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
”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
10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风、格调和气派。
它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
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充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它有时指某一艺术作品的风格,有时指一系列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总的格调。
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艺术家风格并非抽象、空洞的存在,而要具体落实到艺术作品上;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直接根源于艺术家的风格。
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稳定性与变异性相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统一。
艺术风格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在阶级社会里,还不可避免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社会主义的艺术,提倡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鼓励艺术家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
二、名词解释:1、农民画:农民的画。
也包括渔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画。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在形式上自由随意,经常借用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皮影等造型方法,在画法上没有既定的框框不求形似,不讲透视,总体上呈现出热烈、明朗、质朴、稚拙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