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专题论文题目: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思考引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现在教育领域内的延伸和反映,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平,要求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公平一个重要的话题。
摘要: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教育不公平现象日显突出,制约着教育的公平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等方面。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需要社会的关注,从而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
关键词:农村;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8%。
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75%,农村义务教育任务艰巨,形势逼人。
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教育发展的公平。
农村义务教育中不公平、不均衡现象仍比较突出,极大地抑制了教育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步伐。
因此,探讨了农村义务教育公平这一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问题尤其关注。
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些政策中全都涉及到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
截止到2000年底,我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2007年全国“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达99%,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为2002年的 1.73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果没有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到2007年,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
决定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国家负担。
基于近些年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许多现实问题,如缩短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上好学、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维修或重建农村校舍等。
也就是说,这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发展更与教育公平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不高我国大部分农村教师待遇跟不上、学历层次不高、教学水平有限、“代课教师”问题复杂。
农村师资力量总量趋于饱和,从结构上非常短缺,有的学校一校一师,只能是以复合班的形式上课。
农村师资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农村教师待遇跟不上。
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比较低,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比不上城镇教师的待遇。
7.8%的农村教师的月工资低于400元,这部分教师中绝大多数是“代课教师”。
41.6%农村教师的月工资为401-800元,42.4%的教师的月工资为801-1200元,8.2%的教师的月工资高于1200元。
以加权平均数计算,农村教师月工资收入约为810元。
农村教师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现象还比较普遍。
2005年,超过一半的教师工资曾被克扣,克扣额平均是677元;截止2006年上半年,中西部省(区)未办理失业保险的农村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2.9%,未办理养老保险的农村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47.6%②。
第二,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素质普遍不高,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教师的第一学历比较低,大部分都是高中或中专毕业,本科学历非常少,研究生学历几乎为零。
第三,农村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现在大部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是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的,由于经费和培训教师机会有限不能经常性地参加在职培训或进修,而且即使参加在职培训也起不到很好的作用。
第四,“代课教师”问题复杂。
“代课教师”是我国农村教育中特殊的人群。
由于编制的限制农村学校核心课程教师短缺的常用补救方式是聘请“代课教师”。
这些“代课教师”不能享有和其他公办教师同等的待遇,职业的非稳定性和身份的模糊性导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是歧视。
“代课教师”工作量大、收入低,教师流动频繁,影响了农村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2、农村义务教育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来源主要有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即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属于国家财政性质的其它教育支出(包括企业办中小学支出及校办产业减税等项)、社会集资和学杂费收入6项,其中前3项之和总称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失去了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这两个仅次于政府预算内拨款的经费来源渠道,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我国农村地区财政困难,基本上都是依赖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在财政经费中,人均经费的支出又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难以有更多资金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③。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所以农村在财政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就很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教育经费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发展。
3、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大部分农村地区处于偏远山区,离城市较远,经济不发达,教育经费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导致了学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很多农村薄弱学校基本上都是陈旧房、劣质房,甚至还有不少危房,校园显得很破旧。
与富丽堂皇的城市重点学校的校舍相比,差距相当大。
还有许多农村地区交通条件很差,很多学生一天要往返十几里甚至几十里的路程。
由于一些党政领导干部追求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办学条件差距相当三、完善资源配置机制,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要调整相关政策,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实现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公平。
一是办学条件的均衡。
要对同一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以在校生为基础的均等化拨款制度,对办学条件差的学校实施倾斜,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化。
其次,在硬件投入和校舍建设方面也要实现均衡化,防止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马太效应。
二是教师资源的均衡。
要提高教师工资水平,按照越是边远、贫困的地区,津贴越高的原则,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工资及津贴、补贴比城镇学校或重点学校高出一定的额度。
保障教师的工资按时发放,足额发放,确保教师的经济地位。
要形成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做好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强校向薄弱校、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的交流与流动,促进教师均衡配置。
三是教育资源共享。
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培植教育资源共享制度。
如在大型劳动技术教育设施方面可以多校共享,减少校均成本,提高利用率。
同时可以建立“校校通”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促进精品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带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提升。
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它不仅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而且还包括受教育的质量相等……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方面已基本实现了公平。
而在教育质量上,城市义务教育由于在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方面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其质量明显高于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这是对农村学生最大的教育不公平。
因此,开展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进一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一是制定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标准。
要从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提出的要求出发,既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又符合国家义务教育目标;既满足家庭、社会需要。
又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
二是树立科学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不能只注重学科知识体系而忽视人的发展,不能只关注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树立整体性的质量观,从师资、投入、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提高自身质量;树立发展的质量观,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以往习惯了的、落后的教学及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机构。
要完善质量评估组织,创建教育质量认证组织,成立教育质量监测组织,统筹安排权威的专业组织、独立的中介组织和自发的民间组织,完善每个组织机构的制度建设,发挥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
四是要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
既要把质量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过程、教学实施过程和教学评价过程。
实施内部质量监控,又要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并且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中小学校,确保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
结尾:经过国家、政府的积极政策和措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也需要一个长远的过程。
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是我国的义务教育公平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公平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参考文献:[1]雷万鹏. 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苏晓艳,范兆斌.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分析[J].软科学, 2006,(1).[3]马邦早,高齐君. 农村义务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 四川教育, 2006, (12).[4]刘桂芳.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对策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