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神羿射日答:神羿射日是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

羿,夏代东夷有穷国君。

《左传》载:“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羿是尧时天帝帝俊命其下凡为民除害的射日神羿,而后羿则是尧、舜、禹、启之后推翻夏太康统治的东夷有穷氏后弈(羿,名。

后,君主),今不应再把神话和历史搞混殽了,不该再说“后羿射日”了。

2.《悲愤诗》答:《悲愤诗》是东汉文学家蔡文姬所作的五言诗。

《悲愤诗》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也写出了被掠人民的血和泪,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

诗人的悲愤,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血泪控诉。

3.《修竹篇序》答:《修竹篇序》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

它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

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

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倩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朗健的佳作。

遂挥毫写下《修竹篇序》寄赠予东方虬,是唐初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4.铁崖体答: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

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

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桢的乐府诗。

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

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

然而,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诡异晦涩。

5.七宝楼台答:七宝楼台是南宋词论家张炎对吴文英词的比喻。

张炎《词源》卷下称:“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意谓语言魅力,结构离奇,而意思不相连属。

数百年来,或言晦昧,或言组钉,多数人对吴文英的词不理解,总未能说清吴文英词的好处。

吴文英词的突变性章法结构是具有超前性的,类似于现代意识流手法。

因此,古人吴文英的指责是可以理解的,而吴文英在章法结构上贡献也是值得称赞的。

6.谴责小说答:谴责小说是近代旧体小说的一种。

他是指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的小说。

主要内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其特点是“辞气浮露,笔无藏锋”。

因此,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概括这类小说的特点是“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故称之为“谴责小说”。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有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和曾朴《孽海花》。

7.南国社答:南国社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中的戏剧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

1928年12月15日,南国社作第一次公演。

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主。

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

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

南国社成立后即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培养艺术运动人才,半年后因经济拮据而停办。

8.《狂人日记》答:《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狂人日记》的主题,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抨击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9.新编历史剧答:新编历史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又称新编历史题材剧目。

它是指建国后剧作家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戏曲剧目。

题材范围包括上古时期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还包括采用民间传说、历史演义、说唱故事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

新编历史剧其特点是剧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对占有的大量历史资料和丰富的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鉴别、把握历史发展。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发表于1965年11月的上海《文汇报》,作者姚文元,文章发表后,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0.《棋王》答:《棋王》是作家阿城1984年发表的处女作,一直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这部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中篇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理想精神的寻找。

阿城把知青文学书写时代和历史的写作,转换成叙写知青的个人记忆。

通过对主人公王一生的塑造深切表达了动乱社会里普通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语言平时朴拙、简约有力,但言近意远、别有情趣。

《棋王》的深层意蕴是在文化上对传统民族精神的思考。

二、简答题1.阐释东方朔《答客难》的艺术特征。

答:《答客难》是篇赋体散文,在艺术上成就是很突出的。

东方朔《答客难》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1)对问答体的巧妙创新它承继被称为宋玉的《对楚王问》,又有重要发展创新。

就汉代赋体文学而言,它既不同于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代表的对统治者表示规谏的散体赋,也不同于正面抒发遭世不遇的骚体赋,而是以散文笔法通过反话正说、对比映照,在似是而非之中进行耐人寻味的发泄与嘲讽,名为客难己,实则为独出心裁地为难皇帝。

(2)辛辣尖刻的语言风格和贾谊《吊屈原赋》以来的骚体诗不遇赋相比,前者沉郁悲慨,后者则辛辣尖刻,从而更加丰富了汉赋的艺术表现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扬雄、班固、张衡、蔡邕,迭相祖述;《解嘲》、《答宾戏》、《应间》、《释诲》,应运而出,蔚为大观。

(3)时异事异的思想主题文章贯穿着“时异事异”的基本思想,即认为各个时代因历史条件不同,士所起的作用及被重视的程度亦不同。

战国时代,由于“周室不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因而士在诸侯争霸中起到极其重大作用。

士也因此而受到诸侯王的重用。

而天下一统的汉代,情况大不相同。

为士者尽管修身洁行,尽管有才智,是否能受帝王重用是身不由己的。

鉴于“时异事异”,作者强调指出不能以古衡今。

这种从事物的发展变化来分析社会问题的观点,是进步的,值得肯定的。

2.简述刘琨诗歌对曹操诗歌的继承。

答:刘琨诗歌对曹操诗歌的继承主要表现为:(1)在内容上对曹操诗歌的继承刘琨的诗继承了曹操诗歌关注社会历史现实,表现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感情深厚质朴。

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诗是其代表作。

此诗前半段引用了姜尚、管仲、陈平、邓禹等人的典故,用以激励卢谌,并期望他营救自己,也表达了对晋室的忠诚;后半段描述了自己壮志未酬的心情:“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2)在风格上对曹操诗歌的继承刘琨诗语言古朴苍劲,风格雄峻,激昂悲壮,富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一切亦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钟嵘《诗品》将其诗定为中品,评道:“其源出於王粲。

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

琨既体良才,又罹厄运,故善叙丧乱,多感恨之词。

”3.简述《儿女英雄传》泛情化的倾向。

答:《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儿女英雄传》泛情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为:(1)“描摹世态,曲尽人情”《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描摹世态,曲尽人情”。

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

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

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的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

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

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2)英雄的标准必须与儿女联系在一起作者文康攻击《水浒传》起义英雄“好勇斗狠”,歪曲《红楼梦》为“谈空谈色,半是宣淫”。

他提出的“儿女英雄”的标准是,英雄与儿女不可分,忠臣孝子才是英雄,他们对君、对父的忠孝之情才是儿女至情,“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有了儿女真情,才作得出英雄事业”。

他“作一场儿女英雄公案,成一篇人情天理文章,点缀太平盛世”(首回“缘起”)。

作者根据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而敷演成的一部“儿女英雄”传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寄予的幻想。

小说前部写十三妹的豪侠仗义,具有草莽风度。

全书采取评话形式,比较活泼;运用北京口语,生动流畅。

但作者追求琐屑的细节描写,致使小说结构冗长、松散。

书中又充斥着迂腐的封建说教,掺杂不少庸俗无聊的内容。

作者欲使十三妹形象既符合封建名教,又具儿女情长,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遂致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