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论过于自信的过失(修改稿)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 (1)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 (1)(一)认识上的特征 (1)(二)意志上的特征 (2)三、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法律后果 (2)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 (3)(一)关于结果回避义务 (3)(二)过于自信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4)五、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他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 (4)(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联系区别 (4)1、联系 (4)2、区别 (4)(二)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5)(三)过于自信的过失与不可抗力的区别 (6)六、结语 (7)注释 (7)论过于自信的过失摘要: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我国司法界偏重于对故意犯罪的研究,相关的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相反对于过于自信过失犯罪,相关的论著寥寥可数,是刑法理论中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这同过于自信过失犯罪对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惩治此类过失犯罪的实践需要是不相协调,本文从过于自信的过失各个方面进行阐叙,浅显的论述加强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刑法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过于自信,过失,危害结果、法律后果一、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概念我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能够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 过于自信的过失又被称为有认识的过失、轻率过失、懈怠过失。

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这就是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

已经预见的事实,轻信能够避免是行为人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同时还实施该行为的主观原因。

轻信能够避免,是指在预见到结果可能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非真实可靠的。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一)认识上的特征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而实施该行为。

行为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不当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以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时,根本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则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可能成立疏忽大意的过失或意外事件;如果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而不是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则属于直接故意,而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所谓“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在预见到结果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能够避免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可靠。

轻信能够避免主要表现为:其一,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其自身的和客观的有利因素;其二,行为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程度。

轻信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区别于其他罪过形式的重要特征,也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得以成立的根本原因。

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也就是说,对于行为人而言,他相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他之所以相信,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他认为有一定的根据可以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只不过这种根据往往是不可靠的,所以叫做过于自信的过失。

例如:一个铁路职工能够立功并进而长一级工资,决定设险后抢险。

他将一块巨石搬到铁轨上,打算在列车驶来的那一刹那,将石头推出去,但由于他为了推出“险情”,从而使自己留的时间太少,已经来不及冲上去,列车撞上了石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该职工在搬石头是,相信不会出现最后的危险结果,其根据就是一切都在自己的设计控制之下,显然这个根据是不可靠的,最后危害结果还是发生了。

(二)意志上的特征在意志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为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

行为人之所以实施行为,是因为他轻信能够避免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此,行为人虽然没能阻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认识,采取一定的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措施。

轻信能够避免又表明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这便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不能认为“轻信能够避免”是过于自信过失的意志因素)。

这种意志因素也是不需要司法机关积极证明的因素。

三、过于自信的过失的法律后果我国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根据这一规定,所谓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

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我国刑法过失犯罪不处罚未遂、中止与预备;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所有的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实际的危害结果(所有的过失犯罪都是侵害犯)。

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得多的法定刑。

我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由此可见我国在过失犯罪处罚上比故意犯罪要轻得多。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之结果回避义务(一)关于结果回避义务结果回避义务,即我国刑法学者通常所说的“已经预见”后的“当为义务”,行为人在行为时,由于其“当为”的结果回避义务,以至于已经预见到结果却轻信能够避免,导致结果发生并危害社会,成立过失罪。

一般认为,结果回避义务是指要求行为人在已经履行了结果预见义务后,应当集中注意力,保持意识的紧张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防止、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的义务。

[3]法律之所以要求行为人履行“结果回避义务”,其目的就在于要求行为人有效地防止、避免已经预见到的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消除其行为以及结果的社会危害性。

这种义务主要来自法律法令和社会日常生活的要求。

关于义务包括的内容在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将避免结果的义务分为排除危险状态的义务、在危险状态中保持谨慎的义务、积极避免危害结果的义务等三个方面;二是将其分为在危险状态中保持谨慎态度的义务、消除危害结果的义务。

其实这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

其无疑不是认为在履行结果回避义务时,主观上必须对已经预见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持有紧张和集中的意识和意志,并为履行结果回避义务采取客观上的作为或不作为行为。

保持谨慎态度是前提,消除危害结果是目的,而排除危险状态本身就是为了避免结果的发生。

当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时,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忧虑和关注,注意事态的发展,抑止自己的不良行为。

尤其是业务行为本身具有的危险性,行为人更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以随时准备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少危害结果。

[4]之所以强调消除危害结果的义务,是因为行为人在危险状态中仅有谨慎的态度而无足够举措有效消除危害结果时,仍属没有履行结果避免义务;而当行为人的行为导致某种危险状态出现时,其有义务消除这种危险状态以避免结果的发生。

(二)过于自信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要认定行为人对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第一,要看行为人是否违反了“保持谨慎的态度义务”,即是否遵守了对已经预见的严重危害结果持以紧张和集中的意识与意志;第二,要看是否违反了“采取措施避免结果发生的义务”,在能够避免结果发生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果时,就认为违反了结果回避义务,就认定存在过失。

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已经认识到危害社会的结果可能会发生,而且其主观心理上也害怕其发生,从而产生一种畏惧感。

于是乎,行为人一方面会积极地对促使危害结果发生的不利条件加以深刻认识,另一方面也会对避免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加以斟酌,在比较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过于自信”判断,即这种结果很有可能不会立即发生,但也意识到这种结果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行为人毅然冒险地实施了该行为,并造成了该种结果的发生。

这实际上是一种侥幸心理,也是行为人没有很好地履行结果回避义务的内在原因。

对于过于自信的过失来说,履行“保持谨慎的态度义务”的能力是主观层面的,应该以社会一般人或平均人的注意能力为标准,再结合行为人本身的履行能力进行综合评判;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结果的发生的义务”的履行则主要以行为人本人的履行能力为标准来评判。

行为人有履行结果回避义务的能力而没有履行或没有有效地履行应认定为对结果回避义务的违反。

五、过于自信的过失其他犯罪主观方面的不同(一)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联系区别1、联系: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均是我国过失犯罪的主观构成要件。

2、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义务和具有预见能力,这种预见义务来源于法律的规定,或者职务、业务的要求,或者公共生活准则得要求(2)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已经预见”,即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 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过于自信和疏忽大意一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一者是应当预见到而没有预见到。

一者是没有履行避免义务,一者则是没有履行预见义务。

[5]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例如:甲某的车刹车不灵,某日和乙某去参加同学聚会,乙某建议先修车再去,甲某认为自己车技了得刹车失灵不是问题,于是不听建议直接开车前往。

结果途中遇一大转弯,刹车失灵,车辆失去控制,摔倒在桥下,乙某重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