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旺旺事件舆情分析
[事件回顾]
北京青年报2016年10月26日称:近日,广西南宁市的谢先生因写信向执法部门投诉举报,“买了一袋旺旺雪饼,连续食用多天,运气并没有变旺、变好”,要求商家赔偿。
但没想到这封举报函被人公开上传至网络,不仅形成了网络热点,谢先生的姓名、电话等个人信息也遭到泄露,因此受到许多人的嘲笑和骚扰。
江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法制股工作人员否认信件是他们泄露的。
随后网易、腾讯、凤凰等主流媒体纷纷转发评议。
[舆情梳理及分析]
该事件引起了许多媒体的评议,媒体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维权意识。
以腾讯新闻为首的媒体反思人们薄弱的维权意识以及自己对待投诉消极的态度。
认为投诉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隐私泄漏、效率不高、回应不及时等问题极大的影响人们的投诉意愿,再者人们一贯持有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投诉心理使“不该投诉”挂嘴边,政府以“零投诉”为荣的社会扭曲压抑人们投诉的热情。
有部分市民甚至将投诉妖魔化,认为投诉的人“很傻很天真”或者“倚仗特权”。
个人隐私泄漏的问责。
以澎湃新闻为首的媒体问责有关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缺陷,谴责当下举报制度的薄弱的公信力。
在该事件中,举报人举报旺旺做虚假广告被大家视为“奇葩”之举,大家过于关注举报的内容而忽视事件的关键,举报信泄漏而造成个人信息被公诸于世。
个人隐私被泄漏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信任危机,甚至会引起道德恐慌,它不应该淹没在“很傻很天真”的口水当中。
规范广告市场。
以网易新闻和四川新闻为首的媒体关注广告的规范化问题。
虽然多数人都不会相信“吃旺旺,运气会变好”,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则广告没有夸大其词。
虚假广告是一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而广告法对虚假广告的定义又存在模棱两可的地方,难以
界定。
如果我们纵容商家的夸大宣传,那么今天你不相信“旺旺”,可能你明天就被“六个核桃”给骗了。
该事件也同样掀起了网友的讨论,和媒体关注点略有不同,网友们集中火力对谢先生举报旺旺的行为作出评议,有支持谢先生也有嘲讽谢先生。
舆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小题大做。
有网友表示,“老婆饼没有老婆,老公饼没有老公,蚂蚁上树没有蚂蚁,这些商品是不是该着急了?”还有网友表示,“看到这样的投诉我就笑了”,更有人讽刺谢先生“没有常识”、“小题大做”。
不可否认,谢先生举报旺旺的原因确实比较极端,但谢先生的维权意识是不应该用“小题大做”予以否定。
谢先生遭到网友嘲笑甚至人肉,无疑是一起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网友自身维权意识薄弱不说,还淌进侵权的泥潭实则令人气愤。
消费者常抱怨自己的正当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却又由于自己在维权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不愿主动维权,成为矛盾的集合体。
举报不成立。
有网友表示,“旺旺的广告词也不是要颠覆消费者的常识,只是用产品名讨个吉利而已。
如果这都能叫做虚假广告,那寺庙里的心诚则灵大概属于集体诈骗了吧?”还有网友表示,“对消费者的保护若走向极端,任何有关产品、服务或商业企业的宣传就会受到严格审查以致商家进行此类宣传如履薄冰,限制商业的发展。
”该事件中举报是否成立归结于广告法界定虚假广告是否具体详尽。
然而,我国广告法没有明确定义虚假广告,一味纠缠在举报是否成立,还不如督促广告法的进一步完善。
维权难。
有网友表示,“在选择救济途径的时候,曾私下里问过法院的朋友,法院的朋友给我的答复是这么小的事就不要拿到法院来了吧。
”还有网友表示,“算了吧,这么小的事没有政府组织会受理。
成本很高啊。
”北青报记者曾采访当事人,询问举报函被泄露,打算走法律途径解决吗?谢先生回答,不打算了,一方面是维权成本高,另一方面是没有证据证明是谁泄露的,不知道以什么理由起诉谁,也不知道怎么查。
的确,维权者
徒有维权意识但囿于维权成本高、维权途径冗杂、维权效果不佳等外在因素最终还是会放弃维权这条路。
信任危机。
有网友表示,“投诉为何被曝光,如果是政府流出的,这事情很严重,你这相当于对我诉求的打击报复。
”部分网友声讨相关部门,力求找到泄密者,对政府的保密机制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
该事件在进一步打击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政府机关的信任危机。
[舆情总结]
纵观举报旺旺事件掀起的舆论风波,不难发现,舆论的焦点从嘲笑谢先生“很傻很天真”的行为到纠结举报旺旺是否按照广告法再到关注谢先生个人信息泄漏的问题最后对消费者薄弱的维权意识的反思,舆论被引导到了一个更理性的境界,我们也可以看到舆论理性化的推动得益于媒体和意见领袖的深度评议。
然而,我们不能对这件事给谢先生本身的生活带来的后果避而不见。
谢先生举报信泄漏后,遭到大批网友的嘲讽,甚至有好事者人肉谢先生,导致谢先生及其家人被骚扰,谢先生也因此辞去自己的工作。
“真是让人脑洞大开”、“这智商,太可以了”、“真是笑死人了”。
“这个人是你老公吗?”、“你老公真有才”、“你们有没有得到那50元钱?”等等带有侮辱性的话语更是给谢先生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网络的自由与匿名性是我们不负责任发表言论的“绿卡”吗?网络空间的开放和虚拟是否代表我们可以不受公共伦理的约束?我们有权利进行网络暴力吗?答案均是否定的。
基于网络社会复杂化、个人观点多元化、个人知识有限、个人理性不稳定的前提,我们在网络空间中虽具有自由言论的权利但是个人却要有起码的网络宽容,对自己不赞同的言论或者行为不进行过激评判、干涉和妨碍。
该事件的网络宽容度就体现在网民对举报旺旺这个社会事件的宽容,网友应该对谢先生的行为予以理解,将关注点转到更有意义的个人隐私泄漏等社会问题上而不是随波逐流,在群体的压力下将矛头指向谢先生“天真”的行为。
事件的发展萌生了个性表达,其中极端的个性表达容易滋生网络暴力,违背公共伦理,所以我们需要明确个性的表达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真正研读整件事之后予以的理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