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世价值普世性的价值观念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取向,它来源于许多民族的共同参与和贡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普世价值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和接受,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那就是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反弹.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都是极端主义的表现,为避免极端主义,有必要理清普世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多样性的视域中,澄清人们对普世性的认识。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普世伦理对中国来说,完全是个舶来品,但对学界却影响很大.在对中国学界对普世伦理的不同反响、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普世伦理的可能性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归纳和思考,以期使人们对普世伦理的研究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1."文化"概说"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olore,原义是耕作,对大地加工。

后来根据这个词的原义引申,文化意味着与自然、与天然状态相反,指人为的产物。

在"人为的"这一基本含义上,人们对文化有着充满歧义的多种理解。

其中,马修.阿诺德在对文化进行伟大辩护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将文化界定在艺术、哲学、宗教、优秀的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认为文化是具有超越性、前瞻性,向社会传播美和真的人类优秀思想、精神遗产,是在工业化时代对抗机械性和物质主义从而维护人的完整性的伟大力量。

阿诺德赋予文化以正面价值的看法在19世纪以前很有代表性,至今也构成关于文化的主要见解之一。

但这种与人的教养相联系,从思想、精神优秀遗产角度界定的文化,相对于后来由人类学家扩展了的文化概念,只是狭义的文化,而且主要属狭义文化中的精英文化。

同样在"人为的"基本含义上,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

这个定义消除了"文化"一词带有的价值色彩而使之中性化。

作为包含了以上诸因素的复合体,一种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总和,它是该群体适应和改变环境或者说与环境互动这一过程的历史凝结,其间积淀着群体的经验、智慧、理想、迷误、偏见或强势集团的偏私意图。

这正是本文论域内要讨论的文化。

⑴在这个意义上,对特定群体的人们来说,文化作为通过社会来传续的共同遗产,构成了每个置身其间的人的客观背景。

一般说来,文化通过体现着某种价值观的传统、习俗和教育以常规的方式对个人施加着影响,提供相对稳定的沟通方式和评判标准,使群体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某种倾向性。

就此而言,文化象征着秩序,文化的领域是正常秩序的领域,也是一定群体中人们相互沟通和社会认同的基础。

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无形而深刻,不过既然文化象征着秩序,它以常规的方式影响人,那么兼有文化接受者和创造者二重身份的人脱出常轨的可能始终是存在的。

有两种性质相反的脱出常轨:一种是破坏性的,另一种是创造性的。

前者瓦解任何社会群体赖以存在和维系的必要的秩序,后者促使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普世伦理意指未来全球人类普遍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儒家的伦理哲学旨在处理好三种关系: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人自身与思想的关系.儒家伦理既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团体、一切种族、国家和宗教,也照顾到了全人类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因而具备了普世伦理的基本条件.儒家伦理经东方儒学文化圈各国的现代转换发展,巳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复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儒家伦理中蕴涵的普世伦理,必然在世界现代化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并终将造福全人类.三.普世价值:文化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价值前提文化的多样性一如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是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既然多样性意味着选择机会和余地,那么,一个消除了多样性因而没有为选择留下什么余地的世界是没有更新机会、无法应对变化和挑战的世界,因而也是停滞的、没有希望的世界。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如果人类文化只有多样性而没有统一性,或者说只有差异而没有共性,只有特殊性而没有普遍性,将是一个四分五裂、冲突无穷、随时可能招致毁灭命运的世界。

然而,多种文化背后的共性并不是人类为着避免毁灭而产生的主观诉求,而是本身存在着但需要去发现和尊重的事实。

1.普世价值与文化差异背后的共性无论人类个体或群体之间,都是差异和一致性并存。

一方面,彼此间特性和追求千差万别,呈现出天然的多样性,但又在基本特性和需求上有着一致性,在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上有着天然的共通性。

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同样是差异与共性并存。

文化差异背后的共性就建立在基本的人类共性上,这是人类不同群体以及文化间实现沟通的基础。

别的不说,仅人类不同语种的可互译性以及人们可以共享产生于各种文化背景的文学、艺术作品的事实就是共性存在的重要证据。

更重要的证据是,不同人类群体在道德信条和实践上有着跨文化的相似性,即使并未发生过文化接触的不相邻地区,也有某种相似的准则。

譬如,谋杀、乱伦、说谎是每一种文化都禁止的,由它们所体现的维护群体共同生存条件的价值原则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

还有一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觉醒而产生的权利要求同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这就是后来主要包括在***概念中、关系到实现人的本质和尊严的那些权利,如人身自由,思想、信仰和表达自由,不虞匮乏和恐惧的权利以及对平等的要求等等。

无论前一类禁令性准则还是由***概念来伸张的个人基本权利,代表的都是具普适性的人类价值。

上述禁令性准则的普适性易于被了解和承认,而对与***及其相关价值的认同却是一个与人的自我认知相伴随、并在与对立价值观作斗争中向前推进的过程,但这丝毫不能动摇它的普世性,相反,恰恰是它表明了文化发展的趋势。

从根本上说,***是发现和确立个人独立价值的产物。

它反映了人对自身本质最深刻的领悟,与深藏于人类本性的要求相一致。

人类历史尽管纷繁复杂,但其发展进程显示了一个基本倾向:不同人种、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制度下的人,一旦精神走出蒙昧状态,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哪怕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下,都或迟或早要表现出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这种追求基于一个事实: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舒展开人的类特性,并且打开人性无限发展和深化的通道;人只有当自己的人身自由,思想、表达自由和自我管理自我决定的自由都得到保障时,才能表现自己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和创造性主体的种种本质力量,也才具备了履行在世界上的责任和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基础,人的尊严才能确立起来。

而平等作为个人独立价值的体现,当然也是确立人的尊严的基本要素。

正由于这个原因,任何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对精神活动的自由、行动不受无理干涉的自由以及身份平等的要求便会自然产生,因而使相应的权利具有类似于自然规律的性质。

这本身就是对***价值普适性的证明。

不仅如此,以下事实也是有力证明:它一经产生,便有着强韧的生命力和广泛传输的影响力。

欧洲是***原则的诞生地,早在古希腊就有了孕育并体现这一原则的思想自由传统。

尽管思想自由传统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曾中断了许多世纪,但实际上即使在人们心神内敛、精神似乎沉寂的中世纪,它也仍然通过诸如神学辩论的形式存活着并蓄势待发;一旦某种契机出现,便以极大的力度勃发出来,携带着更丰富的内涵四处传布,影响迅速越出诞生地。

这种自文艺复兴以来短短几百年间所呈现的势头,即使20世纪上半页到处兴起的那些敌视自由的极权主义运动也未能遏止。

1948年12月10日,整合了人类共同需求和期盼的《世界***宣言》在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标志着***价值已经超越地域、文化和种族界限被普遍接受。

与***相适应的民主、法治、和平、正义、思想宽容等原则所内在具有的普遍价值也超越地域、文化、种族界限得到公认。

之所以如此,乃因这些价值原则不是某个民族、某些个人玄思默想的产物、不是思想创造的产物,更不是某个民族或个人的意识形态制造。

如果说欧洲是它们的诞生地,那也只意味着它们首先在欧洲被发现和确认;而这些价值向世界各地的传输过程,则是对传入地人们内在特性和需求的唤醒过程,或者是传入地人们对存在于自己文化中与之相似或兼容的因素重新认识和发现的过程,尽管这样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2.普世原则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提供基准线世界存在冲突并不奇怪,问题是冲突必须得到控制。

控制冲突,诚然需要由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提供的政治机制,但更需要有对人类基本价值的普遍尊重。

因为,如果说一国之内基本价值的分裂意味着隐形内战,那么世界范围内缺乏基本的价值认同则必将酿成无穷无尽的灾难性冲突乃至毁灭性的全球战争。

而普世价值给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目标和评价尺度。

其中部分提供的是高端目标和尺度--譬如实现普遍的幸福与公正,这类目标和尺度标志着对人类最佳状态的关注和人类追求的开放性;而直接源于人的基本特性和基本需求的***则是最基本的目标和最低标准。

说***是最基本目标和最低标准决不意味着贬低它的崇高性。

我曾在纪念世界***宣言发表50周年的文章中作过如下表述:"***的崇高性并非因其标准高而是因为它作为文明的公分母具有超越任何文化或制度分歧的不可违背性。

***被践踏,人便会陷入灾难和不幸,在***毫无保障的地方,大量的人会丧失人作为人所必不可少的类特性(如思考力、自主能力)而不能保持在人作为人所必要的维度上。

国际社会把保卫***作为基本目标,实际上依循的是有如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那种\'把反对可避免的苦难作为公众目标,而把增加幸福主要留待个人发挥首创精神去解决\'的思路。

也就是说,保卫***是基于防范罪行和不幸的考虑而不是出自增加福利的考虑,是基于维护人追求幸福的起码条件而同最紧迫的社会罪恶作斗争,而不是基于提供幸福本身。

正因为如此,对于各国来说,***标准表达的是政府行为不得跨越,一旦跨越便堕入野蛮和罪行的界限;它超越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更超越意识形态之争,世界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只能在以***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背景上展开。

"⑷这是说,***原则具有公理的性质,就文化而言,它提供了文化和价值的多样性赖以展开的统一性基础和道义基础。

作为公理,***提供共同标准和价值底线,同时又为创造性的突破以及多样性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