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
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
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
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
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
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
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
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
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
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
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
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
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
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
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三个鎏金大字,由全国原政协主席李瑞环所题。
4、二郎岗永清观5、泰山行宫6、马致远祠堂7、元曲公园等等民风(一)尚勤恶懒:城乡上下农民占百分之九十,家业种植业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对勤劳耕种,不违农时十分重视。
民谚云:“人勤地不懒,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村中农民常以庄稼长的茁壮自豪,也因此早起晚睡甚至披星戴月。
尤其是麦、大二秋,家家无闲人,饭做熟之后,送到地里吃,抢收抢种,忙的不亦乐乎。
对于好吃懒作的人,男的被称谓:“懒汉”或“二流子”;女的则被称谓:“懒老婆”,人皆嗤之以鼻。
崇尚勤劳,憎恶懒惰,是继承先辈遗风,以育后人的美德。
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二)尚俭恶奢:“农村中家家户户节俭度日,且习以为常,虽然年景好粮棉夏收,也不改初衷。
一般农户为了节俭,自己腌咸菜,自己织布、缝衣、做鞋。
一日三餐,粗细搭配,不是逢年过节、盖房修屋、婚丧嫁娶,绝不置办酒席。
从穿戴上,虽然注重仪表,但从不崇尚华丽、干净、整洁是美。
早年民间盛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足见其尚俭至极度。
近年,生活日益提高,服装鞋帽多由市场购置,大都看看经济实用,仍不崇尚华丽。
如果村中某户讲吃讲穿不顾经济条件好坏,人皆耻笑,说这一家“不会过日子”,儿娶女嫁也因此受到影响,别的人家恐怕自己家境败落,不敢娶这样家庭出身的闺女做新娘;也不敢把自己的女儿送进这样的家庭,恐其日后生计无着。
民俗(一)婚俗自古婚姻被视为人生大礼,故民间十分重视。
早年婚姻多由媒人介绍、父母包办,婚姻自主是近年才实行开来的。
旧婚俗的基础一般都是建立在“门当户对”、“信仰一致”这上的。
官宦家庭与豪门大户做亲家,平民百姓与平民百姓相联姻,宗教信仰相同往往也是联姻的基础。
如伊斯兰教、天主教、圣贤道、一贯道等。
穷人娶不起媳妇的农户也有以自己的姐妹与家境贫寒的人家互换,叫换亲,还有的三家转叫转亲。
即甲家之女嫁乙家,乙家之女嫁丙家,丙家之女嫁甲家。
这样的婚姻多数年龄不配,痉良多,但由于互相制约,婚姻在无奈中维持。
旧式婚姻程序如下:(1)提亲:由媒人或亲朋好友,为成全男方或女方终身大事,根据政治地位、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水平以及年龄、相貌等条件,在相匹配的前提下,前往男家或女家介绍情况,经双方初步斟酌摇头则作罢,点头则开始议婚。
(2)议婚:这一阶段包括通书过柬,合婚,小定三个程序。
通书过柬是: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用庚贴的形式由媒人转递对方,达到相互了解出生年月日、属相、纳音五行、命相等情况,为合婚奠定基础。
合婚:主要是看男女生辰是否犯忌。
命中相生还是相克,一般由算命先生进行。
男女双方家长也很注重这一点,认为“相克”是绝不能成亲的,因为这样会凶多吉少甚至被“克”致死。
流行的歌谣如;白马犯青牛,鸡狗不到头,羊鼠一旦休…。
歌谣是以男女命相来论断婚姻的,其荒谬可想而知。
如果相合,则允亲。
小定:允亲之后,男女双方即视为亲家。
双方互通大帖,按辈份称呼。
男女两家各自为儿女做嫁娶准备。
(3)定婚:经过以上蕴酿、准备,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男家赠女家彩礼,女嫁置办嫁妆。
准备充分之后,双方议定迎娶日期。
(4)迎娶:迎娶具体日期要由算命先生或村中有文化的人选择吉日进行。
吉日早辰抬花轿往女家迎亲,经济富裕的人家还要组织乐队,吹吹打打,笙笛齐奏,锁呐清杨,十分热闹。
(5)典礼:花轿进门,红毡铺地,新郎掀轿帘,以彩绸相牵至堂前,父母正面端坐,来宾侧立两厢,新郎新娘在伴娘伴郎的陪同下,按照司仪的程序演礼。
一般为鸣炮、奏乐、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之后由伴郎伴娘送入洞房。
典礼之后,喜宴开席。
新式婚俗是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虽然父母也参加商定,但同意与否仍则由青年男女自己做主。
经过恋爱,相互了解,感情融洽结为伴侣;典礼的形式在旧式婚礼的基础上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中,新式典礼程序有父母、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致辞答谢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婚俗也在淘汰落后的程序,代之以既先进又文明的结婚方式。
如旅行结婚、集体举行婚礼等等。
(二)丧俗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儿女为缅怀父母深情崇尚厚葬,近年来推行“火化”之后,丧俗从俭,但积习难改,殡葬风俗大致如下:一般从死者咽气到殡葬三天时间。
(因亲人不在侧面边,也有等四天、五天、七天的)第一天:发讣告、报丧。
把死者生平死讯以文字形式告知众人,并派族中青壮年往亲友家中报丧。
丧家则置办棺木、联系乐队、准备来宾吊唁的饮食、孝服等。
儿女守棂在侧。
第二天入敛、火化。
亲友及族人相继吊唁,并行跪拜礼(也有地鞠躬礼的)。
实行土葬的至晚入敛。
即反死者由棂床移入棺木,由室内移到室外,搭设棂棚,以供祭奠。
不实行土葬的即行火化,之后把骨灰盒置棂棚内,以供祭奠,儿女长跪两厢,向吊唁宾客行跪拜礼以示答谢。
至晚,有的做道场,超度亡灵,有的唱坐台戏,也有的不做这些程序。
夜里灯火通明,子女守候。
第三天殡葬。
为了使殡葬仪式办的风光,按风俗扎纸人、纸马、纸楼…糊制引魂幡、摇钱树,租借八抬大轿、聘请庞大的乐队、舞狮引棂,送葬队伍可谓浩浩荡荡。
起棂前要举行“送路”仪式,把纸车、马、侍者,烧掉,并褥告一些路途安顺之类的话,表示送别。
过午时,把棺木移入轿内,抬往墓地,诸位来宾、亲朋好友及一切送葬者,在成坟后离去。
葬毕,死者子女沿街向参加丧礼之人跪拜,名曰“谢孝”。
事后,三日烧幡,第七日祭典一次至五个七日结束。
以此形式寄托哀思也不违情理,比起古人守墓三年大为逊色了。
(三)节日庆典(一)元宵节顾名思义:元,乃第一,元宵即第一个月圆之夜——旧历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节”,此节分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进行,即常说的三天十五半月年。
三天夜间,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灯饰,有宫灯、八仙过海、鲤鱼跳龙门、五福捧寿灯以及荷花灯、西瓜灯、走马灯等多种多样,颇为壮观,观灯即成为民间一大乐事。
因此,元宵节也称“灯节”。
同时,还燃放焰火,一声巨响,空中流光异彩如同仙女散花。
白天则民间花会沿街串行,跑旱船、骑竹马,舞龙灯、高跷、耍狮子、扭身歌等。
尤其是正月十六日,民间传言:此日走百遍,一年身体健。
男女老少都按着这个老习惯出门游玩,街上人声鼎沸,鞭炮齐鸣,锣鼓声声,热闹非常。
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铁佛寺、二岗前,数万人汇聚庙前,人山人海,进香、观赏花会的、卖饮食的、练武的、演唱的,应有尽有。
各家携儿带女欢欢喜喜来逛庙会,渡过“元宵佳节”。
四外八乡也驱车赶来尽兴游玩。
元宵凶家家吃“元宵”,即以糯米粉滚成的带芯馅的核桃大小的园球状食品。
芯馅多种多样,多种风味,属于一种特色食品。
民国初年,袁世凯品味元宵,因音生疑,改元宵为“汤元”,回避“袁消”之讳。
袁世凯皇帝梦破灭、汤元又改成元宵至今。
(二)正月二十五填仓日:家家以草木灰画元形,充做粮囤,因此填仓俗称“打囤”。
意在兆盼丰年。
二月二,龙抬头。
此日,虽无庆典祭祀活动,民间传云:即日龙从冬眠中复苏醒来,由静入动。
孩子们歌曰:二月二敲梁头,金银铜钱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敲门鼻儿,也有闺女也有儿…迷信色彩,荒唐可笑。
(三)三月三。
传遍说是天上王母娘娘桃会的日子,民间多以此日郊游,踏青,欣赏明媚春光。
(四)清明节。
俗称“寒食”。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走国时的功臣介子推,禁止民间生火作饭,以示怀念。
流传下来称为“寒食”。
后来,逐渐演变成上坟祭祖的日子。
(五)端午节: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于五月初五日悲痛忧国,投汨罗江而死,人民十分惋惜,为了纪念这位爱国忠臣,家家包粽子投江祭奠,表示哀悼。
至今这天家家户户食“粽子”。
(六)五月二十五日铁佛寺庙会。
自宋迄今,铁佛寺庙会十分兴盛繁华,相传各县客商,佛门信徒,俗家子第都来赶会。
谣云:“沧州狮子景州塔,东光县的铁菩萨”其名声远播山南海北。
铁佛寺原址县城西南营,一九六七年秋,破四旧时被搬运站工人和东光中学学生用骡马、拖拉机拉倒,佛像运往城东何庄炼铁,拆庙的旧砖拉到南关南头盖了农机站,庙址改建成小学校。
新铁佛寺建于一九八七年,庙宇占地二十二亩半;铁佛由城关铸造厂铸成,全高8.15米,是全国最高的坐式佛像。
(七)七月七乞巧节:传说此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虽无祭典活动却以为牛郎织女相会这天必然降雨,因为夫妻相见难免热泪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