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知识点3_“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3_“海禁”与“闭关锁国”
【答案】 D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
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
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
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评价】
局限性(主要影响): 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积极性: 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启示:1.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2.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背景】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4.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答案】 B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2.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
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
银进口。据统计,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
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
()
知识点3“海禁”与“闭 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
元明清政府为了整顿沿海治安,防止海盗,清理走私, 保障社会稳定,垄断海外贸易的高额利润,禁止外国人到 中国沿海通商和中国人私自到海外经商和出海捕鱼,称为 “海禁”,又称洋禁或者“锁国政策”。
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后被明清所继承和强化。元朝 出现四次海禁,每次海禁的时间并不长,最短一次不足两 年,即第四次(1320年一1322年),最长一次即第二次也不过 五年。元朝海禁的目的:对外征伐爪哇等地而导致海禁; 约束违禁品的外流等。
()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海禁”与“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阅读与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一旦戒严, 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 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 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可以反映由于实行海禁政策,海滨 一带无法生活,于是连结为盗。这说明海禁政策的恶果。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
明朝: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 下进行。 清朝: 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 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严格限制≠绝对禁止)
“海禁”与“闭关锁国”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中国和西班牙垄断了世界贸易
C.中国的航运和对外贸易发达
D.中国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
“海禁”与“闭关锁国”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历史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由 于“海禁”和“银禁”的开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与中国 开展商品贸易往来,说明D正确。A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材料只反映西班牙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不能说明中国和西班 牙垄断了世界贸易;材料没有体现航运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