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
(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2)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肉食者:谋:之:间:焉: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鄙:乃:
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就进宫去见庄公。
(4)问:“何以战?”
以: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
(5)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安:专:以:
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
(6)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徧,:从: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
(7)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
”
牺牲:加: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
”
(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
孚:福: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狱:虽:以:情: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10)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忠:属:可以: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
(1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sháo)。
之:于:
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鼓:之:
庄公要击鼓进攻。
曹刿说:“不可以。
”
(13)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三鼓:
齐军三次击鼓进攻。
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
”
(14)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
败绩:驰:之:
其:而:之:遂:逐:
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
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的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
”于是就追击齐军。
(16)既克,公问其故。
既:克:其:故: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
(17)对曰:“夫(fú)战,勇气也。
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1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鼓:作:再:而:
竭:盈:故:克:
齐军第一次击鼓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他们。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
靡:故:之:
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
《曹刿论战》问答题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交代了哪些内容?
答: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2、曹刿能冲破阻碍进谏,说明他具有,何种品质?
答: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精神。
3、庄公的两次答话能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答:两次答话看出鲁庄公具有“鄙”的特点。
因为它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对左右侍臣施加小恩小惠上和不存在的神灵身上,百姓不会服从。
4、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明了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5、“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特点?
答:表现鲁庄公急躁冒进的特点。
6、本文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描写塑造了曹刿的形象,请你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曹刿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关系国家大事,有责任心,敢于进谏;面临强敌,从容镇定,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7、鲁庄公是一位昏君么?谈一谈你的看法。
答:鲁庄公是一位平庸的国君,但他和昏庸的国君不同。
他把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恩小惠上和求神灵保佑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战争中他急于求战,急躁冒进,战胜后又不知原因,可见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在战前能够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能够听进意见;作战中能够听从曹刿的指挥,战后能虚心询问战胜的原因。
由此可见,他和一般昏庸的君主是不同的。
8、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9、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
可以由此看出曹刿是一个细心观察,从容镇定,善于把握战机的具有卓越军事才华的人。
10、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只有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有利战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为什么在“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又为什么“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让庄公下令追击?
答: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减弱,第三次士气就枯竭了。
敌军的士气已经耗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在此时进军是最佳时机。
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害怕她们有埋伏。
但曹刿看到他们的战车轮迹混乱,战旗也倒下了,这是溃败逃窜时才有的情况,所以在此时下令追击齐军。
12、从全文来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1)政治上不懂得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战前)
(2)战争进行中表现出来的冒进和鲁莽(战中)
(3)已经打了胜仗还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战后)
13、鲁国战胜齐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1)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君民团结,抗击侵略。
(2)军事上后发制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在作战时做到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此外,鲁庄公任用贤能,虚心纳谏,也是战争取胜的保证。
15、鲁庄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目光短浅、尽职尽责、虚心纳谏、尊才重贤的人。
16、从文中两次“刿曰:‘未可。
’”,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善于把握战机,小心谨慎,深谋远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