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山镇中学历史概况陈大忠一、炎山镇简介炎山镇位于昭阳区城西113公里,面积77.6平方公里。
炎山镇政府驻地炎山村,海拔1986米。
东与大山包接壤,南与田坝乡相连,北与大寨乡毗邻,西北临金沙江同四川省金阳县对坪乡、芦稿镇隔江相望。
地处凉山系五莲峰分支,西北为金沙江河谷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山峦叠嶂,沟谷纵横。
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499米。
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江边河谷地带气候炎热;二半山区气候温和,高二半山区气温较低。
乡驻地年均气温13.6℃,年降水量700毫米,年日照数2100-2150小时,无霜期230天。
土壤为水稻土、黄棕壤、棕壤,呈酸性;江边河谷有燥红土,呈碱性;主产玉米、马铃薯、水稻。
有大量的铅锌矿矿藏。
有耕地15894.33亩,其中水田848亩。
有天然林48226亩,森林覆盖率6.24%。
全镇辖炎山、屋角、小田、大沱、松乐、中寨、大沟、庙湾8个村民委员会,50个自然村,183个村民小组。
有汉、彝、仲、苗等民族。
炎山原名欢喜坝(实际是山间台地,并非平坝),因夏天炎热,故又叫炎山,或称燕山。
也有人说,解放前,这里普遍种植大烟(鸦片烟),故叫“烟山”,后转化为炎山,不过这种说法缺乏根据,似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
1952年,炎山设炎山区,辖大寨子、大山包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1966年,大寨子、大山包、苏甲成立公社,炎山公社辖地划少,1984年改为炎山区,辖炎山、田坝两个乡;1988年11月区改乡,田坝另设,炎山乡辖炎山、庙湾、屋角、小田、大沱、松乐、中寨、大沟8个行政村。
2012年撤乡建镇。
二、炎山中学历史简介炎山教育有着悠久历史,民国20年前龙卢两大家族及之前的屋角望族徐家就已开办私塾,可惜具体情况尚未考察清楚。
民国22年(1933年),卢汉回乡(一说是为其母60大寿回来),亲选地址,委托当时昭通王县长修建学校;龙涌泉捐献地基、木材,龙云、卢汉和乡绅民众捐资,省教育厅扶助,修建炎山小学;卢汉还捐了一批图书。
民国23年冬,学校落成,称炎山高级初级小学;次年招生;民国25年(1936年)定为云南省立炎山两级小学;1939年5月5日,炎山小学校长李宪文呈文王县长,为捐资兴学人员祈转请褒扬:龙涌泉、卢建忠、龙云、陈芝华、军团长卢公、龙泽清、卢光辉、卢国真等共捐镍币34436元给省立炎山小学。
李宪文撰文记述其事,刻了三块石碑立于校园,一块名昭通炎山建校记,一块名炎山高级初级小学校成立序,一块名修建炎山小学捐资人名单及金额;可惜疏于保护,现在三块石碑仅存在两块,上面的字迹由于风吹雨淋日晒及拖动,多数已无法看清,而刻有修建炎山小学捐资人名单及金额的石碑则不知去向。
1999年,炎山中学实验楼竣工,仅存的两块石碑被安置于实验楼前面草坪,我誊抄过碑文,终因字迹不清且文言文、白话文混用、繁体字简化字混用、无标点符号等原因,至今尚未梳理通顺,现我将我理解的碑文《昭通炎山建校记》附在后面,请各位同志帮助,进一步弄请原文意思。
原文大意如下:昭通炎山建校记炎山在昭通之西,与巴布凉山对峙,金沙江蜿蜒流其下,与鲁、永、巧相交界,距昭城百余里,具寒温热三带之气候与物产,全山有二千余家,多黔蜀之移民,龙卢二氏贵为炎山之望族,炎山之东为卢氏名西太,其北为龙氏住松落村,即今主席龙公之珂里也。
全山除龙卢二氏私塾外无一公立学校,主席欲于炎山街建一宏壮学校,十余年来未尝其愿,民廿二年文林委昭通县长面谕必其事,下车一月与副司长卢邦定驰赴炎山定地址,决房舍,规模议工料云即日兴工,董其事者为陈忠梁,至廿三年大段工作完成,是年冬移交后任则属间格修饰之工程耳。
校全正楼房三大间楼为校务处,正堂为礼堂,耳放各两间楼为高初两班教室,下为学习寝室,正房山墙各有套房二间,一为员生厨房,一为教员住室,前方一高两楼照壁共开一门,周围动场,诚炎山未有之大观也,建筑费现金四千余元,全数为主席所捐赠,地皮为龙老太命涌泉公所赠送,建校之所已为炎山高卢木料,少且凝冻太大墙壁有全部凝倒者仅春秋二季方能施工宜乎官经数任不能成而以年半之力,由未毕全其事也,学校经常则由龙卢二府捐赠外余在任曾提炎山大山包桂花箐,大寨子四街场行每年千余元为补助,其后主席又捐数千元,并增食堂沐浴等室六间,是时余也去任在双江见过之报载耳,民廿三年春龙姑太又提倡建盖大寨子学校,余遂有二次炎山之行矣,定地址规划房舍,雇工料伝一如炎山故事,委卢建中、胡海清、龙应高三人董其事银钱筹措姑太主之后炎山而起先炎山成姑太之力也,盖炎山佃户龙卢二府各半,大寨子佃户多数为主席所有,桂花箐街则为姑太所开辟,因此大桂二处场行姑太提规大寨子学校,是年春卢氏亦成立一校于西大场行之提揆,后任恐难实行而主席不能复捐巨款,俾公私成全其手足兴学之毅力与用心之周详,非余身经其事者,不易悉其原末也,因并记之。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中秋前署理昭通大关现任双江县长,嵩明李文林余双江之府校公堂志,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炎山全体员生仝立石。
李宪文敬书张开榜敬刊1936年修建完工的炎山小学,学校呈四合院状,壮观典雅,有大礼堂、教室、师生宿舍,门窗由能工巧匠金雕细刻而成,校园绿树常青,花香鸟语;大门外有足球、篮球场和单、双杠及秋千等体育设施,校后有射击场。
办学条件优越,办学经费由省教育厅下拨,规章制度严明,教师水平高,还配有小工、号兵。
永善县的码口、鲁甸县的梭山、新街,昭通的大寨子、大山包、苏甲、布初的学生均有在此就读的;此外,镇雄、巧家、鲁甸、永善的富家子弟也有人到此求学,学校盛极一时。
1939年,在校生252人,教职工10多人,还附设“省立师范炎山分校”1个班,少数民族学生53人。
首任校长李宪文。
1941年,小学归昭通县管辖,称“炎山乡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教职工六人,下属大山包、新田两所保民学校;1944年,炎山中心校4个班、学生119人、教职工6人,下属大山包、屋角两所保民学校,校长徐声明。
1947年后,学生渐次减少。
1950年后,学校有了发展,各年级一个班,生源来于炎山、大寨子、大山包、苏甲等山区。
1950年-1951年炎山区称为第七区,区中心完小曾设在布初,1952年布初归洒渔区,炎山小学为中心完小;1958年-1965年,大沱、屋角、小田、松乐、中寨、大沟、二坪先后办起了初小;1966年,小田、二坪、中寨开始招高小班,中心完小仍在炎山完小;1967年到1970年,教学秩序不正常,中心校由校文革小组领导工作;1969年,炎山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1971年,炎山公社设专职干部管文化教育,首任专职干部付永华;1980年,旧校址改为“昭通县第七中学”,时有初中8个班,学生420人,高中一个班,学生50人;1984年改称“昭通市第十二中学”,初中八个班、470人,高中一个班45人,高中未到毕业时间,学生转入其他中学,高中停办;1988年有初中8个班、学生440人,教职工30多人。
1969年-1980年,附设初中毕业12个班;1980年-1989年共收初中25个班,其中4个班系附设转入,毕业19各班;学生1069人,升入高中190人,中专14人。
1980-1984年年间共收高中3各班,学生87人,三届仅有1人考入中专。
1990-1993年初中毕业生595人,升入高一级学校124人。
1994-1999年,初中毕业10各班、学生510多人,升入中专25人,高中13人。
1999年底,有学生6个班314人,教职工33人;1990年,校长刘国辉,建立健全了学生管理制度,教师考勤制度,购买炎山食品组底盘和石混库房一栋,拓宽校园面积,解决了部分教师住房问题;1992年,校长洪永生,建立了学校部门工作职责,教学上加强程序管理和常规管理,使1993年升学考试获得较好地成绩。
1997年春,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措经费,投资100余万元,新建了教师住宿楼一幢,学生住宿楼两幢,1999年综合楼竣工,2002 年实验楼竣工,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0后,全校师生动手,校园环境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2000年-2009年,由于其他学校教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炎山中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差,价值管理落后等原因,教学质量逐年下降,至2009年,毕业学生123人,无一人升入高一级学校。
2010年,区教育主管部门及炎山乡党委及时调整了炎山中学领导班子,组成了以陈邦锐为校长,张友全、柳立斌为副校长、冯应斌为教导主任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2010年,毕业学生136 人,升入高中10人,2011年,毕业学生128人,升入高中26人,其中市一中1人。
2012年,毕业学生135人,升入高中34人,其中市一中2人,区一中9人,其他高中23人。
2013年,毕业学生138人,升入高中35人,其中市一中1人,区一中4人其他中学30人;2014年,毕业学生129人,升入高中54人,高中升学率41.9%,其中市一中2人,区一中5人,实验中学6人,其他高中41人。
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升入高中的升学率从零升学率到41.9%,实现了炎山镇中学教学质量差的彻底改变。
三、炎山镇中学现状分析炎山镇中学近几年教学成绩稳步上升,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但现在的炎山镇中学面临着很多困难亟待解决。
1、差教室。
炎山镇中学只在八十年代建了一栋教学楼,三层15间,2010年作为危房拆除后至今未建教学楼,学校每年在校学生600余人,11—13个班,除了综合楼有6间教室共上课外,其余几个班在校内无教室上课,2010年至2014年春季学期靠在一里外的炎山示范小学借教室上课,2014年秋季学期在校内搭建活动板房上课。
2、无学生宿舍。
炎山中学2000年建了一栋教师宿舍,8个套间,16个单间,两栋学生宿舍,48间,由于中学教室宿舍不够,加之示范小学教师无宿舍,挤占了中学学生宿舍,致使学生借宿在学校外面,给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3、活动场地。
4、师资不配套5、教师不稳定参考资料:1、云南乡村数字网王忠文《炎山镇简介》2、《昭通市教育志1730-1999》3、《炎山建校记》碑文4、炎山部分老人口述,陈大忠记录。
5、作者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