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强化练习题(精校Word版)

【历史解析版】河南省上蔡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强化练习题(精校Word版)

高一历史期末强化练习试题一、选择题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和等贸易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是指由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的平等贸易结果引发鸦片战争的爆发,这一观点既没有认清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更未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要在全球建立资本主义市场,扩大殖民侵略权益,所以费正清的上述观点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正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应该要求打开中国大门,以便倾销商品,掠夺原料,A错误,排除;鸦片战争是非正义性,材料没有体现作者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排除B;材料中不是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排除D。

所以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的实质【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为获取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中国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败,战争均以中国战败而结束。

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要特别注意两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客观进步作用,这是新课改的核心考向之一,可以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认知。

2. 在一次历史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持这一观点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 爆发背景相同B. 目的和性质相同C. 侵略方式相同D.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答案】B【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想打开中国的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国家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销售商品,可见两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故B项正确;两次鸦片战争爆发背景不同,故A项错误;侵略方式也不同,故C项正确,第一次是英国,第二次是英法联军,故D项错误。

3. 以为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A. 获得了军费赔偿B. 进驻北京使馆区C. 在华开设工厂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获取、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军费赔偿只是给予英法两国(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驻北京使馆区是《辛丑条约》;在华开厂是《马关条约》,故ABC与题意不符;D项是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内容之一。

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4. 鸦片战争后,一些中国人认为林则徐如果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就不会输掉战争。

这种“不服输”反映出A. 不了解世界形势B. 坚定的民族气节C. 痛恨清廷腐败D. 主张发展近代军工企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即使林则徐有机会主持军事,中国也会输掉战争。

题文的这种“不服输”反映出一些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 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昏庸的政府B. 封建经济占支配地位C. 抵御外来侵略D. 儒家思想束缚人们的思想【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由于该经济模式的封闭性,无需和外界进行交换,故B项正确;A属于政府因素,不是根本原因;C属于目的,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D属于思想因素,不是根源,排除。

6. 某班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果如下。

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C.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D. 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是一场农民阶级运动,但是却在新时代背景下担负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所以被称为“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故D项正确;A和B都是从和历次农民运动比较,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和B项;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是符合世界潮流主张,故C项错误。

7. 天京变乱后流传着一首民谣:“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长毛非正主,依旧让咸丰。

”该民谣反映出天京变乱的发生是由于A. 宗教迷信思想的毒辣B.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的作祟C. 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D. 领导集团内部的自相残杀【答案】D8.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

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运动A.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B. 不能充分依赖人民群众C. 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利用了宗教,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9.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天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只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A. 基本否定太平天国B. 客观评价太平天国C. 高度肯定太平天国D. 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题干中“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说明孙中山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王朝意义,而又否定太平天国没有建立民主的政权,客观地评价了太平天国运动,故选择B 项。

完全否定说法错误,故A错误;高度肯定没有体现,故C错误;片面说法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意义与评价10. “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A. 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B. 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C. 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 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要抓住材料中的要求“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天朝田亩制度》不具有革命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产物有落后性,排除A;中国近代化的阻力主要来自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势力就是为中国近代化减少了障碍, B正确;《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这一说法正确,但是他并未付诸实践,排除C;拜上帝教吸收了西方文化,但并未促进中国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排除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天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名师点睛】全面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1)“倡导社会改革”——太平天国主张土地公有,财产平均分配;又提倡男女平等,破除社会陋习。

(2)“播下革命种子”——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反清思想广传民间,播下了日后反清革命的种子。

(3)“汉人势力抬头”——清廷依靠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平定太平天国,他们都被封为地方总督或巡抚,自此汉人势力上升,逐渐掌握了地方实权。

(4)“削弱清廷根基”——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大半个中国,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一度动摇清朝的统治。

11.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

这里的“要求”是指A. 实施“以华制华”策略B. 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C. 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D. 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答案】B【解析】《马关条约》内容相较《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明确提出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因此这里的“要求”应指“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B正确。

“以华治华”政策主要是指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CD不是列强的主要诉求,故排除。

12.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A.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B. 《北京条约》签订以后C. 《马关条约》签订后D.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答案】C【解析】从“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那么“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要求,故C项正确;A没有涉及到开放通商口岸信息;B和D属于输出商品时期,排除。

点睛: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13. 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 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 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C. 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低D.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

近代列强用枪炮取得了在中国的传教权,1858年的《天津条约》首次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传教,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随着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逐渐加剧,故对教会的传言盛行,B 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没有依据,排除;C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近代中国的反洋教斗争与太平天国运动关联性不大,排除D。

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鸦片战争·概况及相关影响14.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新文化的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主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 否定其排外主义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 有赞扬又有否定D. 全面赞扬与肯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是否定义和团运动虽然排斥一切外洋文明,“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是肯定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消灭的民族精神,故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既批判又赞扬,C正确,排除AB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