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精要
一.农业经济重心的转移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精耕细作则是农业技术的主流。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随着经济、政治、军事的发展,农业重心也发生了多次转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地域性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与之接近。

隋唐前期,全国经济繁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江南经济超过北方,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三.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1、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

农民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避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

“无农不稳”即是这个道理。

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3、对社会风气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和人们信仰的进步。

(2)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如,隋唐时期由于围湖造田和大量开垦山地,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清朝更为严重。

因此,要协调农业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对文化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会对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5、对中外交流的影响
农业的发达会为外交和文化事业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六.衡量农业发展的指标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水利工程的兴修和水患的治理;
3.农作物的栽培、推广、引进和种植区域的扩大;
4.荒地的开垦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5.社会人口的增殖;
6.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