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范劳动用工风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ppt.ppt

防范劳动用工风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ppt.ppt

以变更劳动合同的事由,当约定的变更事由出现时,用人 单位可以如约变更劳动合同。 ② 即时协商变更,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双方协商一致变更劳 动合同。 即时协商变更可能出现的结果: a.双方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变更后的劳动合同继续履 行; b.劳动者未予明确答复,但服从了用人单位的安排,可以认 定为劳动者以其行为表明已经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4.试用期的社会保险。 常见问题:试用期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转正后再缴纳。
法律风险: ① 补缴社会保险费用; ②支付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③用人单位承担给劳动者造成的损失。
法律风险防范: 入职后及时购买社会保险,勿因小失大。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5.试用期的劳动关系解除。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四)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律风险防范
3.注意事项:
《劳动法》第25条第1款第2项、《劳动合同法》 第39条第2款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 章制度,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两者不同 的是,《劳动法》除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 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而《劳 动合同法》仅规定了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
2、劳务工。 1)劳务工概念:依劳务派遣方式到企业工作的劳务工人称
之为劳务派遣工,也叫劳务工。 2)劳务关系三特征: ①主体平等性。 劳务关系中的双方为平等的民事法律主体
,不具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②工具契约性。劳务关系中的劳动者,通常需要自备生产工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三)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
3、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风险。
① 涉及到商业秘密或竞业限制的劳动者,企业只能 通过劳动合同的约定对其进行约束。
② 用人单位出资培训劳动者的,也只有在劳动合同 中约定服务期,才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劳动提前离 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一)招聘工作的法律风险防范
2. 如何对应聘人员进行审查?
① 基本信息是否真实。 ② 身体是否健康。 ③ 是否与其他用人单位存在有效的劳动合同。 ④ 是否与其他单位存在竞业限制协议。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一)招聘工作的法律风险防范
3.如何发放录用通知书?
用人单位一定要在确定聘用劳动者的情况下发 录用通知书,因为录用通知书如果具备了具体确定 的内容,从法律上来讲就是一个要约,一旦经受要 约方承诺,就产生了合同约束力。
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 录用条件的;
常见问题: ① 录用标准不清,岗位说明书不明,考核方式简单; ② 随意解除劳动关系; ③ 试用期满后滞后发放解除合同通知书。
2、试用期合同形式:
法律风险: ① 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双倍工资; ② 仅约定的试用期期限视为劳动合同期限,增加了签订 固定合同次数,加速了无固定合同的形成。
法律风险防范: ①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 ② 不要在劳动合同中单独约定试用期。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一、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
(九)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十)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律风险 (十一)工资支付的法律风险 (十二)员工加班的法律风险 (十三)工伤约定的法律风险 (十四)考勤管理的法律风险 (十五)员工奖惩的法律风险 (十六)女工权益保障的法律风险 (十七)职工带薪年休假的法律风险 (十八)发生劳动争议举证的法律风险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四)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律风险防范
1.企业规章制度产生条件:
条件一: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必须按法律程序产生,尤其要留存经职工代表大会
或者全体职工讨论、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及最终公 示的证据。
条件二:规章制度必须合法。 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必须依法制定,依法应当作广
3.试用期的工资报酬。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
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 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常见问题: ① 试用期的工资低于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80%或合同 约定工资的80%; ② 试用期的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 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 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 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 期。 常见问题: ①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 ②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约定试用期; ③约定的试用期超过法律强制性规定。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3.试用期的工资报酬。 法律风险: ① 低于标准的要补齐; ② 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赔偿金。
法律风险防范: ① 完善单位的薪酬体系; ② 查清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在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之上 (含)支付试用期工资达到两个80%中的任意一个。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四)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律风险防范
2.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 ①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
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②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
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 予以修改完善。 ③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 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2.试用期合同形式: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
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常见问题: ① 以口头或其他形式代替书面的劳动合同; ② 劳动合同中仅约定试用期。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2)业务承包的法律关系:双方其实是加工承揽关系, 企业是发包方,服务提供商为承揽方。源自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
3) 业务承包相对于劳务派遣的优势:
① 不受用工期限的限制。 ② 降低了用工成本。 ③ 规避了因用人引起的责任和义务。 ④ 简化了人力资源管理。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五)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2.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的非法定情形。
c.劳动者逾期未予答复,且未服从用人单位安排,此时不 能视为劳动者默认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d.劳动者明确答复不同意变更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1、试用期的设立和期限: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用工方式,简单来说可以分成劳动合同工、劳务 工和业务外包三大类。
1. 劳动合同工。 1)劳动合同工概念: 是指企、事业单位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招收的工人。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
2)劳动关系三要件: ①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②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 ,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 报酬的劳动; ③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防范劳动用工风险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
目录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三、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职责和监察内容
一、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
一、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
用人单位劳动用工法律风险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一)招聘工作的法律风险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 (三)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四)规章制度制定的法律风险 (五)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六)试用期及其待遇的法律风险 (七)违约金约定的法律风险 (八)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五)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1.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② 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 ■ 用人单位以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由调整工作岗位的。 相关证据: a劳动者本人知晓原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内容; b考核劳动者是否胜任工作的标准; c对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的具体考核过程,如劳动者的哪些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六)试用期法律风险防范
1、试用期的设立和期限: 法律风险:
①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② 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 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 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法律风险防范: ① 严格审查劳动同类型,不得随意设立试用期; ② 严格审查合同的期限,不得随意设立试用期,不得随 意设定试用期的期限。
行为与岗位要求不符。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五)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1.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③ 劳动者因工负伤,构成五级、六级伤残的。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五)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2.用人单位变更劳动合同的非法定情形。 ① 约定变更,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可
4)《劳动合同法》施行对劳务派遣的影响。 ① 用工期限灵活性下降。 ② 用工成本大幅提高。 ③ 用工单位的责任增大。 ④ 适用范围缩小。 ⑤ 对用工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用人单位劳动用工风险防范
(二)用工方式选择的法律风险防范
3 承包关系
1)业务承包并不是企业用工的一种模式,而是企业经 营的一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