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课题《电声和鸣》【教学目标】1、激发对电声音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用积极的态度和开阔开放的视野去感受电声音乐的魅力。
2、通过欣赏与实践,加深对电声乐器、相关知识的了解。
进一步掌握电声乐队主要乐器的音色、功能及演奏特点。
3、能借助随身乐队的功能独立演奏旋律,并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配器创编并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实践,加深对电声乐器、相关知识的了解。
熟知电声乐队主要乐器的音色、功能及演奏特点。
【教学难点】能借助随身乐队的功能独立演奏旋律,并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配器创编并进行表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鉴赏两段音乐片段,引导学生辨别出曲名与作者。
(借助PAD进行抢答.)2. 感知两段音乐有什么联系。
(旋律相似、风格各异)3.了解交响音乐、电声音乐。
【设计意图】借助平台系统自主聆听音乐,感知相同旋律不同演奏乐队带给学生完全不同的听觉感受,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 电声乐队相关知识的学习反馈师:课前已经在微课中都学习了电声乐队的相关知识,现在推送三个选择问题,试看能否答对?(PAD推送)【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推送试卷,了解学生微课的学习情况,进一步夯实知识点的掌握。
2. 知道电声乐队的灵魂乐器-----架子鼓节奏感强,掌控乐曲的速度;可以渲染乐曲气氛,因此被予为电声乐队的灵魂乐器。
【设计意图】利用PAD随身乐队中的架子鼓,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架子鼓的作用。
3. 了解架子鼓配置并尝试演示。
师:打开资源包观看架子鼓视频资料。
(A了解架子鼓中的各种打击乐器。
B 尝试敲击架子鼓(PAD随身乐队体验)4. 鉴赏音乐片段,听辨音色。
(PAD投票)5. 了解电子合成器(PAD推送百度百科网络资源)【设计意图】利用平台进行“PAD投票”以及向学生推送网络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不仅节省了时间、拓宽了学生视野,同时增大了课堂知识容量。
6. 欣赏雅尼《夜莺》引子部分。
了解电声乐队与非电声乐器合作演奏的音色特点。
7. 进入绿色应用浏览器,查询作品家有哪些经典作品、《夜莺》的创作背景。
(PAD查询、课堂投影展示、设置抢答)【设计意图】利用平台设置,创设自主学习环节,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8. 欣赏《夜莺》主旋律,听辨几种乐器。
9. 体验乐队合奏。
(PAD随身乐队,演奏排练)【设计意图】启用随身乐队经典的“键盘学习模式”更好的关注了音乐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体现了分层教学过程。
学生借助模拟乐器进行大胆尝试中感受到乐队合作、协同演奏的快乐。
10.乐队合奏与人声师:古典音乐的乐圣贝多芬首创了在交响乐当中加入合唱,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而雅尼的电声音乐中加入了乐队与人声,并让人声为乐器伴奏,怎能不说他是一种创举?11.合作创编《欢乐颂》(PAD随身乐队)【设计意图】通过乐曲创编,为学生提供了音乐实践、音乐创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和平台。
三、课后拓展推荐:日本电声乐队“神思者”、日本初音未来、瑞典神秘园。
《电声和鸣》学情分析本课是7年级第二单元《电子空间站》内容的一个拓展和延伸。
本课教学通过翻转课堂、平台系统等手段,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电声乐队乐器的音色、功能及演奏特点。
电声音乐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而我校的学生音乐素养较高,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及演奏识谱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特点,本课还以音乐家雅尼的现代电声乐作品《夜莺》为载体,利用网络课堂,指导学生能借助PAD 里的APK随身乐队的功能独立演奏旋律,并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配器创编并进行表现。
基于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立足初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紧紧围绕电声音乐展开。
对比欣赏《命运》片段;了解电声乐队的构成、熟悉各组成乐器的音色及结构、音响特点。
初步认识和了解雅尼等中外著名电声乐队,重点鉴赏乐曲《夜莺》。
使学生通过聆听、欣赏、体验等音乐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表现能力。
通过谈话及问卷调查,七年级的学生处在对流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却没有理性认知的状态,通过对比欣赏《命运》,让学生了解古典与现代音乐的不同魅力,通过欣赏《夜莺》感受电声音乐的丰富多彩。
《夜莺》是雅尼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作品,他在电声乐队中加入了中国的笛子,使整个音乐作品充满中国古典音乐风格,充满着清新、浪漫、积极向上的精神。
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对流行音乐有一定理性的认知,理解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丰富自己的音乐情感。
我的设计理念是:让教师尽量少的说教,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音乐氛围,让他们用心聆听和感受音乐,让音乐在这节课引领和感动我们,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再获得新的知识和新的感受。
以激发学生对电声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为目的,更是想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让同学们一起用快乐徜徉在电声音乐瑰丽的殿堂里。
为此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师范法、聆听法、讨论法等等。
以上是对学生学情的一些分析。
《电声和鸣》效果分析中学音乐教育是优化人才素质,向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萌发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从而达到美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体验学习快乐之目的,是每个音乐教学工作者事在必行的责任。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富有自觉性和主动性。
他们一旦对音乐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一改往日的常规教学,引用活动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诱发和培养。
在学生与音乐之间架一座“兴趣之桥”。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一、围绕兴趣,打破常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歌,每一代青少年都有为之疯狂,为之倾倒的旋律与偶像。
流行音乐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现在孩子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大量流行音乐。
我们不应该脱离社会,害怕流行音乐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应该打破这一常规,用放开的意识进行教学。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课件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喜爱,力争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将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课时特意选取了电声与非电声两个版本的《命运》从听觉上给了学生留下疑问,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展开讨论。
为让学生整体感受电声乐队的震撼,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英国皇后乐队的经典歌曲《WE WILL ROCK YOU》,当同学们听到这首歌曲时全班一起唱出了熟悉的旋律“WE WILL,WE WILL,ROCK YOU”我想那种歌声是学生内心的喜爱与课堂内容碰撞出来的火花,这种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架子鼓的学习中以学生喜欢的偶像歌手周杰伦演唱会中架子鼓的表演为引线。
当学生看到这段视频非常喜欢,不住自主的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再学习架子鼓的敲击就迎刃而解学生也热情高涨。
这种打破选材常规,围绕学生兴趣的内容选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愉快的状态下轻松接受知识。
二、“兴趣”教学,贯穿始终初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持久性差。
要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全神贯注的状态,难度很大。
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时时注意对学生“兴趣”的诱发与培养。
1.多彩活动,引起兴趣为了让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很好的体验丰富多彩的电声音乐,避免单调的教授过程,我精心设计了各种教学手段。
例如:聆听音乐,听辨音色。
图片观赏,以景带声。
音乐律动,体验节拍。
分组创编,体验快乐。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在快乐与笑声中参与了教学过程。
2.兴趣引领,以趣激学。
本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的搜集、查阅资料、回答、实践等活动为主线,教师给予引导。
这种设计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回答问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出乎意料,让我吃惊不小,也让我感动了好久。
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本节课达到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常见电声乐器及感受和鉴赏音乐的教学目标,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这个角度说,这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
同时也深深的感受到兴趣对于学生引领作用的重要性。
三、创造运用,发展兴趣要体现音乐内在美离不开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积累。
能力、知识、素质是统一的整体的教育,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系统的。
在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以巩固学过的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发挥想象力,充分表达自我。
例如为《欢乐颂》创编。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编配,并在课堂即兴表演。
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也锻炼了大家的协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在编配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音乐创作的神秘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当学生发现自己也像音乐家一样创编,才会对音乐学习兴趣盎然。
通过学生的创编练习,使学生主体意识得以发展。
本节课电声知识的学习得到了灵活的应用,并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兴趣做好了铺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利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获取音乐的美感和个人情感的体验。
通过对音乐真善美的追求与认识,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体验快乐,我想这是每个音乐老师所追求的。
《电声和鸣》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第二单元《电子空间站》内容的一个拓展和延伸。
本课教学借助电子书包通过翻转课堂、I school平台操作系统、随身乐队等软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电声乐队乐器的音色、功能及演奏特点。
电声音乐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而我校的学生音乐素养较高,教学班级绝大多数同学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及演奏识谱能力。
基于以上学情特点,我认为本课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可以更好的辅助音乐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声乐队的认知。
本课借助了音乐家雅尼的现代电声乐作品《夜莺》为载体,利用网络课堂来辅助教学。
随身乐队是一款智能的乐器模拟器软件只要是安卓系统,无论手机或者IPAD皆可以通过APK下载使用。
它能模仿各种电声乐队里用到的各种乐器。
从键盘到吉他、架子鼓、电贝司等多种乐器。
并且带有多音轨录音功能,以及作品分享平台。
此软件最大的优点,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大大解决了目前学校乐器配置不完善的实际现状,让学生借助模拟乐器进行演奏以及乐曲创编。
并能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配器创编并进行表现,很好的培养学了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启用随身乐队经典的“键盘学习模式”(音符下落与五线谱两种模式选择),更好的关注了音乐学习基础的差异性,体现了分层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