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课程概述一、多元文化课程的提出多元文化课程是一个“舶来品",在西方”它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系国家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多元文化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引发的冲突与妥协的结果。
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同样多元文化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理念的提出,深深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它之所以会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因素:(一)对现实课程的不满是其产生的根源尽管20世纪初叶,“文化多元论”作为一种对“同化论”反叛的理论于美国问世。
但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教材中依然是“一元论”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主流文化地位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者首先对“主流中心文化”提出了批评, 认为这种课程是以占主导地位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 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等族群。
这对于主流族群以外的学生而言, 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 削弱他们的学习动机, 形成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学校文化间的断层; 同时, 对于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有负效应, 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 使他们丧失了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中获益的机会, 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与发展。
)性别文化中过于强调男性文化(教材中男角色多于女角色; 男女角色都根据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传统定型加以描述; 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性别平等等问题。
可以说教材中含有明显的性别歧视)文化类型严重失衡(大部分教材中, 成人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 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所占比例偏少。
这种状况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 脱离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 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 不想说的却能说得出来, 甚至说得头头是道, 但往往是空话、假话、套话。
这样一来, 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 而成了蒙蔽自己的一层帷幕, 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 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
”)教材中“主流中心文化”,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极大不满,主张“多元文化教育”的呼声愈演愈烈。
(二)文化多元理论、教育平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依据提倡多元主义理念,倡导多元化的知识观。
反对同一性,推崇差异性等理念,客观上要求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向多元化、平等化方向发展。
(三)欧美民权运动的兴起是其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美国长期以来的“种族隔离”政策引发了20世纪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民权运动的兴起,使多元文化主义走出书斋进入政坛,被纳入一些西方国家的国策之中,以此为背景,多元文化教育在西欧、北美及澳洲等国家初现端倪。
以反映多元文化,要求文化平等,倡导相互容忍,体现民主平等为主旨的多元文化课程,一时间为人们接受和提倡。
(四)全球化是其扩散至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课程逐渐扩散至欧美以外的其他国家和民族。
到目前,多元文化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课程改革愈演愈烈。
二、多元文化课程内涵(一)相关概念从多元文化课程的产生来看,它是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提出的,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而多元文化教育又是多元文化理念在教育上的反映,所以弄清多元文化的概念,便于加深我们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
进一步而言,要更全面的了解多元文化,就必须从它的上位概念——文化出发,进行分析。
所以,在论述多元文化课程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教育三者的概念:1.文化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的一般特征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作为个体的文化,是经由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而教育是儿童掌握文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
③文化是共有的。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虽说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在对于具体国家、民族而言,它又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民族性和阶级性上。
2.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概念本身,是针对传统单一的文化概念而言的。
以往文化的发展,主要是在一定区域、地域、社会、群体和阶层中找出某一种主要的文化,而忽略“边缘文化”。
而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群体、区域、社会和阶层等特定系统中同时存在几种文化,它们相互联系且各具特征,这些文化具有空间上的多样性,时间上的共时性等特点。
可以说,多元文化并存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特点。
3.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对西方国家民族复兴运动的反响而出现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初以种族和文化的差异来定义,目标是力图通过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来自不同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群体的学生可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保持和发展各民族的文化。
后来得到了少数民族、女性主义者、文化不利者、低社会阶层者等弱势族群的支持。
具体来说,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下,在维护整个国家的一体化、统一和团结的前提下,拓宽现有教育的文化基础,增强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并使学生了解和明确在多样文化环境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使教师领悟到社会文化因素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努力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在对多元文化的批判与反省的基础上,形成对自身文化的自觉与认同。
可见,多元文化教育秉承这样一种理念:所有学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在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或者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
(二)多元文化课程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多元文化课程的概念:多元文化课程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而设计的课程。
多元文化课程就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将各个民族文化中的精华有机整合并融入课程中,以揭示文化多元性和多元价值选择的课程。
2.内涵①多元文化课程是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为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创造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的一种课程形态。
②多元文化课程是实现文化多元之间的对话、沟通和整合的一种课程形态。
③多元文化课程是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 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
三、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所谓课程设计,就是指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
它是沟通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
马有学者认为我国在设计多元文化课程时应遵循一定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1.本土化理念:借助于本土文化体系,可以消解以往对本土社会的“核心”“边缘”体系的刻板印象,建立真正多元和多样的人类文化生态。
所以,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应充分关注各民族的信仰、习俗、价值观和文化心理结构,应树立本土化的理念。
2.多元化理念:我国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在课程开发时应尽量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传递,做到多元共存。
3.平等对话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以及西方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是建构生成的,需要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在互动交流中建构意义,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4.回归生活理念:多元文化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基本价值理念。
生活世界就是人们周围的、具体的、现实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们日常活动的世界,是事实与价值、理性与情感、规范与道德、科学与人文能够相互融通的世界。
四、多元文化课程目标国际知名多元文化教育家,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在于教学内容多元化理解、知识结构的差异、教育机会均等、消除偏见与歧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多元化。
而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在于形成学生容忍与接纳不同民族、保持与发展多元文化的态度、知识、技能等。
高尼克(Gollnick)则认为多元文化课程有五项目标:(1)提升不同文化的强度和价值。
(2)促进人权,并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他人。
(3)增进人类对生活的选择。
(4)提倡社会正义与全民的机会均等。
(5)促进不同群体权利分配的均等。
美国国家多元文化教育学会则认为,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在于:(1)使两性团体、族群团体等的学生能获得教育平等的理想;(2)帮助所有的学生,启发适当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使之能在多元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3)帮助学生发展跨文化能力,启发其理解异文化的能力,从中学习更广博的知识与形成宽广的胸怀。
总之,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术、社会、工作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
五、多元文化课程内容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多元文化课程的开设应充分考虑各个民族的学生的需要,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应适当添加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靳淑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实施三种类型的课程:文化意识类课程(文化意识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
文化意识类课程在低年级以社会学课程为主,在高年级逐渐分科或以单元课出现,有历史、地理、宗教、公民学、人类学、经济学、民族学等。
)语言类课程(主要包括官方语言、民族语言和外语等。
)民族特色类课程(民族音乐、民族美术、民族烹饪、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和民族风情等)再让我们看一下班克斯的观点:班克斯虽没提出具体的课程类型,但他提出的四种取向的文化整合方式, 对与多元文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有极大指导作用。
这四种文化整合方式为:贡献取向, 添加取向, 转换取向和社会行动取向。
贡献取向把焦点置于各民族的英雄、假日等文化因素上;添加取向在不改变课程结构的前提下,把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内容、概念、主题和观点加入课程中;转换取向是改变课程的结构, 让学生用不同种族和文化团体的观点, 来看待概念、问题、事件和主题;社会行动取向是让学生对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决定, 并以行动协助解决。
六、多元文化课程实施(一)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的定义多元文化课程的实施就是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通过课程付诸实践,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多元文化世界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目标。
(二)多元文化课程实施原则1.反应文化多元的观点: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文化多元观的教育哲学为核心,课程摹本上以“文化”为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包含不同族群的观点,纳入不同族群的文化。
使学生接受多元的文化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