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草原》教学设计
马琳
《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1
2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课型:新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品味文中语言。

过程与方法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的情感。

1
2
3
4
1
2、小组合作检查,交流生字预习情况
3、小组交流,你对草原的印象是什么
三、合作学习,发现再远的美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a.你发现了哪些美景
b.你觉得草原上哪种景物最美为什么
C.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句子。

2、交流汇报,引导学习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2
(1
(2
(1
(2
(1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一样。

四、情感升华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
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

这种境界,……(生接读)
(3)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特点是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五、达标练习
补充词语


感受大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三、教学难点:
四、揣摩有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练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播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课型:新授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草原的画面,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2、上节课草原的美丽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草原上热情好客的人们。

二、自主学习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圈点批画。

2、交流自己收集的蒙古族资料,理解文中词语。

1
2、
(1
(2
(3
(4
3
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
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5、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
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6、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1.了解民族风情。

过渡: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读4、5小节,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蒙古族的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1、“渲”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3、文中有2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和。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2个,分别是和。

4、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

在这里应该是第( )种解释。

(2分)
5、默读选段,你肯定感触很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然后用这个词造句。

这个词是:。

造句:
6、用“~~”画出文中的拟人句。

7、“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六、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七、板书设计:
草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