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公开课)
写作:学写读后感课件(公开课)
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 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 “藕”断而“丝”连。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一篇好 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 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 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 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 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
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失去
了整个生命。”看罢这个故事,人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哲学家会栽“大跟头”呢?细看故事, 哲学家和船夫的谈话发人猛省,哲学家很是骄傲 ,他仗着自己博学多识,轻视一个没有学问的船 夫,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最终栽了个“ 大跟头”。故事告诉我们:如果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和不足,反而轻视别人,那么他就像那个哲学家 一样,最终一定会栽“大跟头”。在现实生活中,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也曾经轻视过别人,回 想起来这件事给我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了快乐。 那是前不久的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题让我们做。 先开始叫了四个同学(其中一个学习比我差)。 于是
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形式,只
要同学们多读、多想、多练,不断总结 写作经验,就一定会把读后感写好的。
你看过不少电影和电视剧吧,其中哪一部给你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就此写一篇观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流浪地球》观后感 中国首部硬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突破了45亿票房,成为 2019年春节的一个话题。故事讲的是,未来太阳即将毁灭, 人类实施了庞大的地球逃亡计划:用2500年时间奔向比邻星。 故事就发生在地球逃脱了太阳引力,即将进入木星轨道时期。
导入新课
•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曾 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 思。” —— 言下之意,书要熟读还要精思,发 展思维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 的语文素养……所以每读完一本书,我们都要 写下自己读书后的感悟,才不会走马观花、蜻 蜓点水,才能让每一本书真正发挥作用,才会 成为带我们在知识的上空翱翔的一对翅膀。
•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神,父亲理所当然是孩子安全的依靠。但是我 们可以从不同渠道看到不少新闻,都是孩子身心受伤,甚至失去 了生命。有游泳溺水的,被火烧伤的,被热水烫伤的,孩子骑车 遭遇交通事故的,坠楼……一个个幼小的生命,面临诸如莫顿一 样危险的时刻,我们的父亲却在何方?是在工作,还是在玩乐?
• 监护的缺位,造成的悲剧,实在让人痛心!
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 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 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 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 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
状元成才路
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克服常犯的毛病
1、大量引述原文。 读后感,顾名思义,主要是写 “感”,引述是为写“感”服务的,但 有些同学偏偏忘记了这一条,本末倒置, 大量抄录或复述原文,结果犯了以“引” 代“感”、代“联”的毛病。
• 一起去爬悬崖的小伙伴,都已经蹦蹦跳跳地爬了上去,高高兴兴 地离开了,就是作者最好的朋友杰里,也很担心,“但最后还是 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悬崖上只有一个“我”紧贴在一块岩石 上,想调转回头,“绝对回不去了”因为“太远”“太危险”; 想爬上悬崖顶部,像其他小伙伴一样,从崖顶绕道回家。可是, “更高”“更陡”“会摔死”的风险更高。“我”就是这样的一 个处境,上不去,下不来,疲劳到麻木,孤立无助的时候,父亲 来了,帮助我解除困境。
我边做边盯着这个同学。过了一会儿,我望
着她的题不由得发笑,腹诽道:“瞧!知道难做 别逞强了,偏要……”但我却低估了她。最后, 她竟然做对了,而且步骤还写得很细呢。轮到我 做题时,尽管是道简单的题,可是我因一步之差, 整个题全错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此时,我不 由得惭愧。由此我想到:一个人即使比别人强, 也不能骄傲,更不能轻视别人。否则就会栽“大 跟头”。哲学家之所以栽了“大跟头”。是因为 他没有看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反而要以长比短, 轻视别人。而我恰恰也是如此。由此看来,我们 应当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虚心地学习他人的 长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习作例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读《船夫和哲学家翻船的故事》有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水 中驾驶小船,上面坐着一个哲学家。哲学家问 船夫:“你不懂得历史吗?”船夫说:“不懂。” 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哲学家 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 有。”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 命。”哲学家刚说完这句话,风就把小船吹翻 了,哲学家和船夫都落入水中。于是船夫喊道: “你会游泳吗?”
点评:此文是一篇读后感,也是供 料作文。此文习作者通过“引、议、联、 结”的步骤构想:通过引用材料(原 文),感悟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并 在分析的基础上,发表评论,联系实际 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揭示了人生的 哲理,并指给我们学习的方法。
例文引路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 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 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 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 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流浪地球》,了不起;中国,了不起!愿我们的国 家、愿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继续秉承相信努力、相信团结、 爱家爱国的精神,变得更为强大,更为温暖。
范文
• 我们需要这样一位父亲 • ——我这样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代表 作,是一篇根据自己儿时的一段经历写成的散文。文章叙述了 一个故事,在一个酷热的星期天自己和五个小伙伴一起去冒险 爬悬崖,结果自己被困在悬崖上,小伙伴都已离开,自己在父 亲的指挥下,一步一步脱险,自己从中获得了启发,甚至对自 己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点明篇目写出总印象 • 我们在为这样的一个“我”,能在困境中靠自己的力量脱险, 鼓掌,赞扬时,我们也要为这样一位父亲,竖起大拇指点赞! 引出感点介绍内容 • 这是为什么呢? • 因为在孩子最危险、最孤立无缘的时候出现。(围绕感点议论 看法)
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 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 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 文中的位置是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 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 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写读后 感最忌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 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 谈,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 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
我想,这跟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们相信努力的力量,相 信勤能补拙,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们 相信团结的力量,人心齐泰山移;我们是爱家、恋家的民族, “穷家难舍”“叶落归根”“狐死首丘”,故土难离。
但有趣的是,这世界上许多事情,也真的是因为相信才最终 成功的:因为相信邪不压正,长达十四年的抗战才能最终胜利; 这个世界也是因为许多善良人们的同心协力而改变的:因为一代 代中国的团结奋斗,中国才成了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个 世界,也是因为爱家爱亲人,才有了灵魂的憩息所,精神的动力 源。
2、脱离原文空写“感”。 任何事物都非凭空而生,都有个由
来。“读”是“感”的基础,“感”由 “读”而生发。只写感想而不交代其来 由,不知“感”从何来,使“感”成了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人感到莫名其 妙,不知就里。因此,写“感”应当与 原文自然结合起来。
3、内容杂乱无中心。 写出的读后感无中心,是犯了作文
我喜欢看科幻故事。之前看的许多故事一般是以宇 宙飞船一样的小规模,或者是宇宙舰队般的大规模逃离, “轻装”逃走,似乎是正常思维下的一般选择,而这部科 幻片却是把地球搬走!影片上一个镜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漆黑的宇宙背景下,地球带着一束长长的气体尾巴,缓缓 向前移动着……
这种设想真可谓“前所未有”! 在惊叹此种设想新颖之余,我心中升起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会这样设计情节?为什么不选择人类“只身” 逃离而非得把地球一块儿带走?
状元成才路
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 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状元成才路
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 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 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 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 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 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 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
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 600字。
一个船夫在湍急的河中驾驶小船,上面坐 着一个 哲学家。哲学家问船 夫:“你懂得历史 吗?”船夫说:“不懂。”哲学家说:“那你 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哲学家又问:“你研究 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 。”哲学家说: “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刚说完这句 话,风把船吹翻了,两人都掉入水中。船夫喊 到:“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 船夫说:“那你失去了整个生命。”
一般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 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 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 是重点。“读”,指读了何人、何文, 文中有何事、何观点;“感”,是指读 后有何感受。“读”是“感”的基础, “感”是“读”的升华。
写好读后感的三点要求
1、理解原文抓要领。 要想“读”后生“感”,不仅要读 懂原文,而且要能够理解原文的精神实 质,抓准文章的要领。这样才能领悟其 中的道理,从而引发出自己的感想。
历来谈,要把所读的内容与自己在生活 中体会较深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有机 结合起来,要尽可能使感想有一定的针 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