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概述转自:孟子传承网 日期:2012年10月3日一 孟子生平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邹国的邹兴乡(今邹城市城北二十五华里的的凫村,亦称傅村、富村,古称孟儒里、邹儒里;今凫村的孟子故宅犹在)。
卒于公元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周历正月十五日,即夏历十一月十五日,享年84岁。
仲子治丧,孟子与夫人合葬于四基山麓,是日正值“冬至”,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遂以成俗。
孟子的身世,首先要追溯到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鲁公名伯禽,是周公旦之子。
武王伐纣胜利后,继天子位,是历史上的周朝。
武王继位后大封群臣,封其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公旦不就封,要扶佐武王处理朝政,使其子伯禽就封于鲁,是为鲁公。
鲁公的第八代是为鲁庄公,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庆父后为孟氏也”,可见孟子是鲁国国君之同宗。
如果再往上追溯,周武王是黄帝的后裔,又可以说孟子也是黄帝的同宗子孙。
孟子的一生大体分五个阶段;(一)幼年受益于母教孟母“三迁之教”,“断织教子”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为他后来成才,铺平了道路。
(二)求学阶段孟子通过“私淑诸人”,广泛学习“百家之长”,使自己的学识达到了“可为人师”的程度。
(三)讲学阶段大约在三十岁左右(公元前343年左右),孟子就效仿孔子,以个人名义,开办学宫,招收弟子,讲学传道,抚育英才。
(四)游说诸侯阶段孟子办学,虽然弟子盈门,能够宣扬儒家学说,并由他发展了“仁政”思想,但是影响力度较小,收效不大。
要想做到卓有成效的“宣道救世”,必须要说服那些握有实权的国君们,特别是那些好战的国君们,实行“仁政”也要靠他们,因此孟子产生了周游列国的想法。
周游列国,既可直接向国君们宣讲儒家学说和“仁政”思想,为自己的“仁政”思想,找到一个“试验基地”,又可以带着弟子们游说讲学,让弟子们直接接触社会,直接向社会学习,以便迅速增长才干,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孟子决心做下去。
(五)著书立说阶段尽管孟子和他的弟子们,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还是不能力挽狂澜,让诸侯们放弃争霸,实行仁政。
孟子坚信孔孟的学说是正确的,总有一天会被仁人智士所接受,总有一天会变成社会实践,所以写下了光辉的《孟子》七篇留传万世。
从《孟子》七篇的字里行间明显看出:孟子是名副其实的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二 孟母三迁孟子幼年受益于母教。
370年),全靠母亲仉氏的手工劳动、纺纱织布维持母子生活,受益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孟子走上了成材之路。
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
据《列女传·母仪篇》中记载:“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嘻戏为墓间之事,涌跃筑埋。
”由于孟子家靠近墓地,经常有送葬的人群路过其门前到墓地上举行葬礼,孟子感到很好玩,就学照做葬礼的游戏,孟母见了,认为不是好兆头,这样的环境,让孩子学那些世俗的东面,不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会败坏其品德,“此非所以居子也”,所以就决定迁居,孟子不解的问:妈妈,为什么要搬家?孟母说:再不搬家将来你只能替人家办丧事了。
孟母第二次迁居到现在的庙户营村。
当时的庙户营村是一处较繁华的集镇,是一个客贾集聚、行商叫卖、讨价还价、尔虞我诈、熙熙攘攘的闹市。
在这里,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商贩们的叫卖活动,不想孟子在做游戏时,又学起商贩们的活动来,高声叫喊着“上好的猪肉,一斤三十文……”。
孟母又觉得这里也不是理想的住地,“此非所以居子也”。
又决定三迁,孟子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又要搬家?孟母说:不搬家你将来只能去杀猪了。
这次孟母经过慎重考虑,找到一个学宫附近的房子,住了下来。
这所学宫位于邹县城(今为邹城市)南门崇教门外路东,当时是孔子的第三代孙孔伋(字子思)在这里设学宫讲学,后人称“子思书院”。
孟子在这里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看到的是习礼作乐的活动,即《列女传·母仪篇》中说的“嘻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子也就跟着学起来,什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以说乎……”,孟母听了感到很欣慰,“此真可以居子矣”,认为终于找到了理想的住地,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后来又把孟子送入学宫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传承孔子儒学的伟大圣人。
孟母“三迁教子”的典故,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无形的,是不可忽视的。
孟母深明此理,用“三迁教子”的行动,给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孟子后来成为“圣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故清雍正元年邹县知事、敕授文林部于斐在《三迁志•序》中说:“向非宣献三迁之教,虽为天下所生以传道之人,纵有出类拔萃之资,而混然中处于邪说横行之天下,欲不为所惑岂不甚难哉!”对孟母三迁之教给予高度评价。
“三迁之教”,为孟子摆脱了世俗的不良影响,选择了学宫旁的良好学习环境。
为孟子后来成材,铺平了道路。
三 断织教子断织教子,说的是孟母在三迁之后,又发现孟子对学习不感兴趣时所采取的“教子”措施。
这一断然措施让孟子“惧”又“服”,从此旦夕勤学不息,为最终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在学宫学习期间,有一天不到放学的时间孟子回到家,孟母正在织机上织布,经询问知其是逃学,孟母很生气。
当着他的面,拿起剪刀把织机上的经线全部剪断,使她多日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
孟子惊恐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指着织机上被剪断了的纱线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被剪断的纱线一样,最终成为废物”。
沉默了一会,孟母压抑着心中的气愤,语重心长地对孟子说: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把线剪断就不能织成布了;读书也和织布一样,要靠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间断和逃学,才能获得渊博的学问。
你逃学就必然学无所成……。
孟母采用“断织教子”的行动,是孟母在新环境下对孟子教育的措施,也是孟母至爱的又一种表现形式。
孟母不以仅仅为孟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满足,还在时时刻刻地仔细观察孟子的学习情况,所以才能在孟子提前下学回家这样的“小事”上发现问题。
当问知孟子是逃学回家之后采取的断然断织措施,不能不使孟子受到空前的震动,因为对于孟母母子来说,织布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来源,果断地断织,就意味着断掉了生活来源,这能不使孟子震动吗!就在孟子“震动”未醒的时候,孟母又用浅明的道理和语重心长的话语教育孟子,真是可怜圣母心。
没有断织的断然行动,不足以在孟子思想上引起强烈的震动,不用“以物喻人”的方式,就不便讲清道理,不讲清道理就不能使孟子心悦诚服的知过必改,这是多么完整、生动的教子典范!孟子就是这样,幼年受益于母亲“有效”的教育,以至最终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母爱是伟大的,母教的影响是深远的,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典故,不仅在我国成为千古传颂、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在海外各国也被广为传颂,成为海内外后人效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母为我们开创了千古流芳的先例,我们应该效仿孟母教子的精神,开创既适合我们的孩子,又行之有效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们早日成才。
四 对子守信孟母不但时时处处对孟子严格要求,而且自己也特别注意以身作则、言而有信,为孟子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有一次从东面邻居家传来猪的惨叫声,孟子问:猪为什么这样叫?孟母回答:是邻居家在杀猪。
问:杀猪干什么?孟母随口回答说:他们杀猪我买肉给你吃。
话一出口,孟母自觉失言,原本是哄孩子的话,根本没想买肉,因为从其经济条件来看,也真没条件买肉吃。
孟母深知:做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要让孩子诚实守信,做父母的就不能“言而无信”,用假话来哄骗孩子。
所以尽管母子的生活很艰辛,还是真的买了肉给孟子吃。
孟母对子守信,言传身教的作法,为孟子后来成为圣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一事例中,我们深切地理解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
对孩子是否守信,本来是件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但和“信”字联系起来,就是为“人母”的原则大事。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离开“诚信”,一个人将无立足插锥之地。
家长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是楷模和榜样,一言一行对孩子们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长不注重对孩子们“守信”,特别是“哄”孩子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听话,“编点瞎话”或“作点承诺”事后也不打算对现,这种“小事”可能谁都有过,人们往往“不以为然”。
其实就是这些“不以为然”的小事,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可能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和道德观念。
孟母深明这个道理,尽管家庭生活有一定的困难,无力买肉餐子,为了“知而不欺,教而有信”还是真的买了肉做给孟子吃。
这就在孟子的心灵深处种下了一棵“诚信”的种子,以至后来,在孟子思想上开出了灿烂的“诚信”之花。
孟子在滕文公句上第四章中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把“信”字列为人论的标准之一,可见其对“信”字的重视程度。
因此“朋友有信”就成为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从孟母的时代向前跨越了两千多年,“诚信”还有用吗?我们的回答:有用,而且是无处不用,它将永远是我们“为人处事”发展人际关系的根本。
可以说:任何时候,办任何事情,离开诚信,就会滑到“骗子”的边缘,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一事无成!五 私淑诸人孟子勤学苦读最后成名,除了受益于母教之外,老师的传授应该是功不可没。
谁是孟子的老师呢?又是怎样培养出“一代圣贤”的呢?现在找不到确切的史料记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轲,邹人也,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刘向在《列女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孟子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
”刘向的记载,学者们从子思的生、卒年、月和孟子的出生年、月的差距上予以否定。
因为子思的卒年和孟子的生年至少差三十多年,不可能成为师事关系,这个“时间差”是确切的,为大多数学者认同,因而“师事子思”的说法被否定。
剩下的就只有《史记》的说法。
那么这个门人是谁?是子思的那一代门人?现在还是“千古不解”之迷。
所以,我们只有在《孟子》中从孟子自己的叙述来寻求答案。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第二十二章中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古代对没有从师又非常崇拜的贤人,自称为其“私淑弟子”。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孟子是向他所崇拜的许多贤人学习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学成才。
那么这“诸人”又都是谁呢?从孟子特别崇拜孔子这一点上来看,首选就应该是孔子,孟子说:“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孟子把孔子看得至高无上,由于年代上的原因,虽“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作其“私淑弟子”是理所当然的。
再从孟子维护和发展了孔子学说,在《孟子》中又多次引用孔子的论述,足可以证明:孟子是孔子名副其实的“私淑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