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邹人第一篇:《孟子一生》孟子与《孟子》【汉风先生2009年9月5日讲于彭城书院】上课前,有的朋友问我:“暑假前孙天胜教授在书院讲过一场《大丈夫孟子》,为什么你现在还要来讲孟子?”因为孟子是值得一讲再讲的。
暑假之中,我们书院在孟子故里邹城办了一个国学夏令营,我因此在孟府里生活了一段日子。
邹城原来叫邹县,只是近年才改为县级市的。
邹城的城市宣传语是“登峄山而小鲁,读孟子而知天下。
”“读孟子而知天下。
”这句话说得很中肯,没有夸大其词。
孟子对中国人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很多名言,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齐家治国的道德意识与力行标准。
中国人习惯于把孔孟合称,甚至把儒家思想称之为孔孟之道,可见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孟子》一书曾经是中国知识分子烂熟于胸的金科玉律。
这样的一个人与这样的一本书当然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研究和学习。
我的关于《孟子》的系列讲座就从介绍孟子其人与《孟子》其书开始。
一、孟子的人生轨迹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也就是今山东邹城人。
关于他的生卒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另一种是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
民间多取后一种说法,所以民间一直有“七十三、八十四”的忌语。
七十三是孔子的寿数,而八十四真是孟子的寿数。
孟子在小时候,受到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这都得益于孟子的母亲孟母仉氏。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孟子3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
她含辛茹苦,坚守志节,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对孟子的教诲从零岁就开始了。
《韩诗外传》就载有她的一段话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据说周文王的母亲妊娠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恶言;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期间,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居不倨,虽怒不骂。
但是明确提出“胎教”理论的应该是孟母。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孟母的生活以“正”为原则,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童蒙养正”的教育观。
我们今天也有很多准父母重视“胎教”问题,比如让肚子里的宝宝听音乐、听英语,但是其出发点大多都是为了孩子出生后能对某个学科感兴趣,说白了还是为了考个好分数,这与孟子母亲重视德行和人格相差甚远。
孟子出生后,孟母是如何教子的?《三字经》从第25个字开始,用了12个字的笔墨叙述了孟母教子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我们先说孟母择邻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学者刘向编的《列女传》。
《列女传·卷一·母仪》记载:“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小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想:“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母亲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母亲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这则故事说明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孟母三迁”的故事正符合孔子的观点,都强调了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迁”故事为历代所称述。
如,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上说“孟子生有淑质,风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宋代苏轼作《崔文学甲携文见过》:“自言总角岁,慈母为择邻”。
元代关汉卿《蝴蝶梦》:“想当年孟母教子,居心择邻”等等。
“孟母三迁”成为后世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的典型,影响至今。
孟子,名轲,邹人。
孟子随母亲迁到学校旁,但是由于年龄较小,自控力不强。
有一次,孟子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孟子突然停止背书,开始玩耍,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看到之后,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读书不能三心二意。
如果半途而废就像我正在织的布被剪刀剪断一样,一无所成。
”孟子听完母亲的教诲,从此专心读书。
这个故事也叫孟母戒子,载于《韩诗外传》。
孟子,名轲,邹人。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一天,邻居家杀猪。
孟子不知道那一户人家为什么要杀猪,就问他的母亲。
孟母没多想就说:“杀了猪给你吃肉呀。
”刚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她对自己说:“我怀着孟子以来,坐席不端正我不坐,割肉不周正我不吃,从孟子还是胎儿的时候我就让他受良好的教育,现在孟子初识人事,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说话不讲信用啊。
”于是,尽管当时家里很穷,孟母还是去杀猪的那户人家买了些肉回来给孟子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对孟子的承诺。
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也不忘教他夫妇相处之道。
据《列女传》记载:孟子对自己的妻子由氏一直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竞有意休妻。
有一次,由氏在卧室内袒露身躯走动,孟子勃然不悦。
孟母知道后,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
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
”“将入门,问孰存。
将上堂,声必扬。
”后来被写进了《弟子规》,成为读书人学习居家礼仪的守则。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
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思想发展空前活跃的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诸子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然而孟母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亲自寻寻觅觅,终于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
当时孔子的孙子子思,正在曲阜设馆教授六艺,远近学子纷纷负笈前往就教,孟子在母亲的鼓励下,由邹城来到了曲阜。
从此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子思对孟子青睐有加,对左右说:“孟孺子性乐仁义,言称尧舜,世所稀有也。
”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子从鲁归邹后,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子思书院,广育天下英才。
公元前347年,孟子四十三岁,因齐威王招文学游说之士,第一次由邹国到了齐国国都临淄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社科院。
当时,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到这一个稷下学宫来做学问。
齐宣王靠什么东西把各国的学者都吸引到这个地方来的呢?靠优厚的待遇。
每个学者到这里来做研究,一套别墅,一驾马车。
给这么好的待遇需要干什么事?没有具体的职责,不用负任何的责任,不用上班,也不用打卡。
你就天天发议论,见哪儿不顺眼,你就批评。
所以,那些学者都对齐威王很好。
荀子是赵国人,比孟子小30来岁,也跑到那里,做了连续三届社科院的院长。
孟子一看,齐威王还行,于是就向他积极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威王一听,说:“好!奖励年禄十万”好也好了,奖也奖了,但却迟迟不见行动。
孟子在失望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失望。
他说:“君子称身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
”一句孟子,名轲,邹人。
话,我孟子不贪荣禄,只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天下人都过上安康的生活。
孟子这种直言谏上的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认为他不尊重齐王。
可孟子认为,在齐国所有的大臣里面,我孟子是最尊重齐王的。
怎么这么呢?孟子说,既然是齐王的臣子,就该替齐王着想。
怎么才算替他着想?使他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啊!怎么才让他受到老百姓的拥护与爱戴?说服他先爱护百姓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一句话,你齐王以仁爱之心,行仁义之政,就什么都好了。
你们见了齐王之后不规劝他行仁政,老是谈吃喝玩乐,这叫尊重齐王吗?而我孟子每次见到齐王我只跟他谈仁义道德,可见,我才是最尊重齐王的,而你们不是。
孟子在齐国看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得不到推行,就罢职回乡。
这个时候宋国的宋偃王愿意实行仁政,孟子就想去宋国,但是看到老母年迈,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
光阴荏苒,孟母已经年逾古稀,而孟子也已是知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
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
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来到了宋国。
宋国在哪儿?就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当孟子居宋的时候,滕文公还是个太子,他去南方的楚国,道经宋国的国都彭城,而来回两次和孟子相见,孟子向他阐述了人性善的道理。
彭城在哪儿?就在我们讲座的这个地方。
如果时光倒流两千年,说不准我们会在这里听到这位圣人的声音。
虽然宋偃王愿意采纳孟子的治政主张,但是由于宋偃王左右的大臣缺乏认识,所以孟子的理想仍得不到实现。
无奈之下,孟子接受了宋偃王馈赠的七十镒之后离开了宋国。
此后,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
孟子到过的国家有齐、晋、宋、薛、鲁、滕、梁等国。
周游的目的是向国君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愿意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好不容易碰到几个像宋偃王一样的开明国君也都因为各种原因而中途失败。
孟子周游列国的最后一站仍是齐国。
此时,齐威王已死,齐宣王即位。
宣王五年,齐国仗着兵强马壮,出兵攻打伐燕国,大胜而归。
但两年之后,燕国联合各路诸侯国的将领,前来讨还公道。
孟子就劝说齐宣王送回俘虏,归还燕国重器,和燕国人民商量立君,然后撤兵。
我们看,这和今天美国对于伊拉克、阿富汗的做法有何不一样?孟子,名轲,邹人。
所以,美国人最该读孟子。
可是齐宣王和美国人一样,仰仗自己是个霸主,就是不听孟子的劝告。
后来,燕国和诸侯的军队并力攻齐,齐国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