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传播模式
文章来源:/
信息的传播模式尽管多种多样,但大体是讯源——传播——接收——反馈等几个大的环节,也有人把信息传播模式概括为:外界信息——通过实践和感官——储存、感受一整理、构思处置、创作——成品、作品——新的信息、进入社会反馈(包括正、负反馈。
找出偏差、改变目标、程序或输入等)。
信息论美学与接受美学的崛起,正引起举世瞩目。
宇宙问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
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一切皆流。
”这是真知灼见,一话道出了宇宙的奥秘和精髓。
信息是传播的第一要素。
没有信息就没有信息流通,就没有传播可言,就成了无源之水,瞬即干涸,没有载体,没有传播,信息也就失去意义。
信息和传播相依为命,交相扶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人类正是通过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来认识世界,并通过利用信息来创造财富和改造世界,美化和充实我们的生活。
传播的宴质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而传播“最基本的形式是透过形象(观看)和声音(聆听)”(1980年版《新大英百科全书》)。
一一传播
从原始的火光通讯到19世纪的有线电通信,是第一次信息革命;20世纪无线电的出现和普遍运用,是第二次信息革命}现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带来了又一次的信息革命。
信息传播之广、之快、之多,都令人叹为观止。
它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客观世界的信息,通过多种渠道,诉诸人的感觉器官。
倒如通过声音(交谈、广播、电视、电影)符号(文字、编码)·图像(电视、电影、照片)等表达出来。
进入20世纪以来,无线电报、电话留声机、摄影机、广播、电视的发明构成世界信息传播的崭新局面。
当代工业和科技手段叉使电脑、电晶体、光纤、录音机、激光唱盘等新的传播媒介日渐普及,从而构成愈来愈繁荣的传播网络。
人类为传播而发出或接受的信息,通常是经由视、听、昧、触、嗅等五种通道来进行的。
“感觉是认识的钥匙”,在感觉器官中,以视、昕(眼睛、耳朵)最常用、最敏锐,其优越于低级感官的地方,在不小程度上是由于它们的感觉纤维的数目较大,种类较多,此外还由于它们在刺激之后,恢复极为迅速。
“视觉纤维和末梢器官,每秒钟修正17次;听觉神经在同样的时间内,修正33次。
”(艾伦:《生理美学》第99~loo页)从刘勰所言:“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到马克思所说;“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到形式美的眼睛”等“五官感觉的形成,是已往的整个世界历史中的工作”(《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1卷,第204页),足见视觉、听觉乃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人生活在社会之中。
“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
第98页)。
有社会生活,必有信息交流,必有新闻传播。
传播这个词是从英文。
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
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正如美国传播学著名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所说:“传播的实质就是使受传者同传者因一种特定信息而协调一致”(转引自李启:《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见《新闻业务》1983年第1期)。
传播,源远流长。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存在着传播现象。
“信息的交流和分享,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1988年版《社会科学辞典。
传播》)据郏贞铭的《大众传播学》所云:“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纪元前三百余年的时候,就曾对过刚不同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