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殷墟博物馆殷墟博物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西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
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殷邑”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商邑”,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的255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商灭亡后这里沦为废墟。
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
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
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后冈遗址和众多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
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博物院坐北朝南,建于洹水之滨,仿商代的古建大门以红、黑两色为主色调,三门并峙,设计简约,洋溢着3000年前王室的气息。
大门内的广场中央伫立着一尊大鼎,这就是出土于安阳、堪称商代青铜器登峰造极之作的司母戊大方鼎(仿制品)。
后面是刻着“甲骨文发现地”几个大字的石碑。
从清末到现在,人们都是为此而来。
殷墟纪念馆内以图片和实物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和挖掘过程。
中国近代考古史上许多大师在此聚会,有号称“甲骨文之父”的王懿荣和他的老朋友、金石学家刘鹗,以及后来的罗振玉、王国维、蔡元培、董作斌、梁思永、傅斯年、郭沫若、李济等等。
殷墟考古是一批大家学者栉风沐雨,前赴后继的过程,可以是小说和电视连续剧极佳的创作素材。
殷墟博物院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是中国考古学的诞生地,甲骨文发祥地,又是中宣部公布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和首批全国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属历史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
50余座宫殿、宗庙遗址,宏伟壮观,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
据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
殷商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
“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殷墟博物院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
二、袁林1916年,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病势。
当时主政的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遗愿,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赶赴安阳,“慎选堪舆,勘定吉壤”,“绘具详图”,“招商筑墓。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耗资70余万银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这座占地近140亩的浩大茔宅。
袁林以神道为中轴线,南北绵延两公里。
硕大的照壁是整个袁林的最南端,照壁内侧满饰砖雕图案,技艺精湛、庄重典雅,是全国现存照壁中规模最大、纹饰最精美的一个。
绕过照壁,沿神道北上,跨糙石桥、青白石桥,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筑——牌楼便映入眼帘。
与传统木、石结构不同,袁林的牌楼是用铁筋洋灰石子筑就,这在中国陵墓建筑史上极为少见。
当年,为了修建这座陵墓,北洋政府专门从日本进口了大量水泥,粉饰太平。
如今,这六柱五楼冲天式的高大牌楼,雄居神道中央。
而在它的每个柱子顶端都盘踞着一个阔口仰面的神兽——望天吼,为这座建筑凭添了几分神秘、威严、镇摄之力。
牌楼两旁,汉白玉质的望柱、石像生遥遥相对。
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标志,高一丈五尺,耸立于基座之上。
柱身六面,满饰花纹。
上面的花纹称为“章”,因为总共有十二种,所以称作“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是中国传统的帝王专用纹样,它以黼黻为中心,四周围绕着日、月、星、龙等不同的图案,经过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组成了一件难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两旁的文武翁仲最能体现袁林时代特色。
它们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凯执政时期的装束。
文官头顶平天冠,身着祭天大礼服,袖手肃立,神态恭谨;武官身着北洋军服,腰扎皮带,手握军刀,神态威武,共同守卫着袁林。
这一文一武,时代特征鲜明,即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又充分体现了袁世凯时期的礼仪风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它面阔三间,亭内伏卧着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赑屃。
传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赑屃喜好负重,所以人们安排它来驮碑。
在这个高达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数条蟠龙,翱翔云中,显现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寻常。
墓碑正面则镌刻“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苍劲挺拔的端楷大字,这出自于袁世凯好友徐世昌的手笔。
转过碑亭,便来到堂院前。
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堂院大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上覆绿琉璃瓦,面阔三间。
在堂院大门的每一扇门板上,都有横七排、竖七排的铜门钉,它不仅起到装饰门面的作用,更重要的体现出一种森严的等级,表明它的主人虽然比故宫里的皇帝低一个等级,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贵人物。
过了大门,便进入堂院。
堂院是一组四合院式样的建筑,由景仁堂和东、西配殿组成。
景仁堂居中,是当年来祭祀袁世凯的地方。
室内设有供桌、灵位以及袁世凯生前的衣冠剑带。
而东西配殿则作为其他高级官员休息的地方,陈设相对简单。
在院内神道的中央,原来还陈列着一座风磨铜鼎炉,可惜解放前不幸遗失,只留下了一个汉白玉的基座。
穿过堂院,即达袁世凯的墓庐。
来到这儿,眼前豁然开朗,这里与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欧式风格。
罗马式的大柱子、浑铁铸就的大铁门、青石砌成的墓庐,与前面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墓台前的大铁门是呈“山”字形,以浑铁铸成,镶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双柱之间。
铁门的上端各有一个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纹,反复强调着墓主人的独特身份。
墓庐作圆形,由三层台阶隆起,周围雕有十二尊石狮,更加显示出了一种威严之势。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莅临袁林视察。
他饶有兴趣的参观过后,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护起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
三、天宁寺塔安阳天宁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阳市繁华城区。
天宁寺塔,又称文峰塔,为安阳古城的象征,其所在地的区划也因此得名文峰区。
天宁寺塔为密檐式砖木混合结构佛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清乾隆年间知府黄邦宁为塔门楣额上题写“文峰耸秀”四个大字,故又名文峰塔。
此塔通高38.65米,周长40米,壁厚2.5米,共分五层,由下而上逐级增大,呈伞状,风格独特,国内外罕见。
河南安阳天宁寺有天宁寺塔(详见安阳文峰塔)五级,由下而登,逐渐宽敞,其巅则为平台,周可容二百人,远望太行,历历在目。
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
每层出檐的斗拱又不尽相同。
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
塔顶有相轮、塔刹。
塔的下身四周正面,各有一门,其中正南面为真门,余为假门。
券门首额,有砖雕二龙戏珠图像。
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
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正南面为三身佛像;西南角是释迦佛说法像;西面为悉达多太子诞生图像;西北角一幅是释迦佛雪山苦行修定像;北面为观音菩萨与善财龙女像;东北角是佛为天人说法像;东面一幅为释迦佛涅像;东南角是波斯慝王及王后侍佛闻法像。
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另据安阳县志记载:此塔建于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200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位于安阳老城西北天宁寺旧址,天宁寺塔最大的特征是上大下小,呈伞状,这在我国古塔中极为少见。
最初设计塔型为菱状,但在修建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于是半途收工,塔于是成为今天的形状。
天宁寺塔又名文峰塔,修建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
据说清乾隆年间,当时任彰德(即今安阳)知府的黄邦宁,主持重修天宁寺塔。
便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于是此塔又得名"文峰塔",一直沿用到今天。
塔的上身五级出檐,从下往上逐级增大。
八角檐头系有铜铎,微风吹动,叮当作响,给人以高远静穆之感。
八角均有巨龙环绕的盘龙柱,上加铁链枷锁,非常壮观。
八根龙柱之间,有八幅砖浮雕佛教故事图像,这些浮雕造型生动,神情逼真,姿态自然,栩栩如生。
塔的正南门前有一平台,高约2米。
登平台进塔门,沿72级台阶盘旋而上塔顶。
四、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
项目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
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
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
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
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以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以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
其陈列语言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将以诗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形象地解释各种文字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