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刘新华谭国俊肖敏云1.杭州钟秀园林环境艺术有限公司浙江3100582.浙江大学园艺系浙江3100583.江阴市中意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江苏214432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几大风景名胜区的探讨分析,阐释风景名胜区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时空环境与审美情趣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关系Abstract:This paper through several major scenic area of our country,analyzes the,explains the scenic natural landscape and humanistic landscape in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and in time and space and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Key Words:scenic spot;natural landscape;humanistic landscape;relationship中图分类号:S75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风景名胜区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始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自然景观是风景名胜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文景观是风景名胜区增长与发展的核心。
每个风景名胜区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更离不开其不断丰富的人文景观。
1概念1.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设立风景名胜区的目的主要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利用,供社会公众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与省级两个级别。
迄今为止,全国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七批次共208处。
1.2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指在自然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景观,诸如自然形成的河流、山川等,一切自然景观都是大自然长期发展变化的产物,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造而成,具有天然赋存的特点,即天赋性,因而它是旅游的第一环境。
如黄山的七十二峰,便是经历了漫长的造山运动和地壳抬升,以及冰川和自然风化作用,才形成其特有的峰林结构;贵州织金洞的溶洞,属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水流溶蚀作用下形成的洞穴,由于水流的侵蚀和溶蚀在洞内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形状,有石钟乳、石笋、石瀑、石花、鹅管等样子,令人称奇,还由于洞内凉爽的温度,新鲜的空气,静谧的气氛使溶洞成为炎炎夏日游人青睐的地方。
1.3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景观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集合自然物质和人类文化共同形成的景观。
如黄山中以道教命名的仙女绣花石、望仙台、炼丹台、炼丹源、神仙洞等景观;二是指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
如西湖断桥残雪、柳浪闻莺、曲院风荷、花港观鱼等景观。
总之,由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共同形成的景观属人文景观的范畴,其内容和形式反映出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体现出人类的创造力和驾驭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作用关系2.1自然景观是人文景观的载体自然景观是人文景观的承载者,若没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历代帝王将相、高僧圣贤、文人墨客便不会为之顷倒、迷恋,就不会有那诗情画意或是楚楚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
有了自然景观的存在,人文景观便是锦上添花,让风景区更具内涵,更让人回味。
如西湖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西湖因位于杭州市老城区西面而得名,它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中涵绿水,波平如镜。
环湖的绿荫丛中,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近处波光潋艳,丰姿绰约,远处云山逶迤,雾霭漫漫。
湖似明镜,山若花冠,堤像锦带,岛如碧玉,天然景色加上人工布局,把自然美和人工美融为一体。
西湖风光之美,真是"古今难画亦难诗"。
袁子才诗云:“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揭示了西湖山水“人化和自然”之美。
西湖山山水水之间,到处有人文的渗透,到处是历史的熔铸,大到古刹梵宇、名人墓葬、堤岛园囿、石窟塔幢,小至一花一草、一泉一台、一亭一榭、一碑一刻,有的是豪杰名流留下的文物古迹,更多的则是无数默默无闻的能工巧匠用智慧与辛勤劳动所创造和结晶的。
可以说人文景观是通过自然景观的实物载体来丰富其外在的感观,以增加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自然景观是一种有形的实体,并不时地为人们传达风景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丰富的人文情趣。
2.2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的推动力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丰富自然景观的内容,推动自然景观的发展,使景观环境艺术更趋完美。
井冈山——革命的摇篮。
先前,井冈山的旅游业主要以“红色”为主导,是建设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切入点。
七十七年前,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斗争岁月锤炼出宝贵的井冈山精神。
正因为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推动着自然景观的建设,经过几代建设者的艰苦奋斗,井冈山不仅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国家级重点名胜旅游区。
井冈山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崖峭壁险,谷深壑幽,峰峦似浪,嶂岫如波,集雄、险、秀、幽、奇于一身,既有气势磅礴的云海、奇妙独特的飞瀑、瑰丽璀璨的日出和蜚声中外的十里杜鹃长廊,又保存有世界同纬度最完好的7000公顷次原始森林,植物3800余种,珍禽异兽1108种,被称为“天然动植物园”、“天然氧吧”,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疗养避暑胜地。
现如今,革命人文景观和秀美自然景观在这里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又如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
通过对诗词的欣赏,换起人们对泰山自然风景的向往,进一步推动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不断发展的推动力。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时空环境关系风景名胜区本身就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既有时间的延续性,又有空间的扩展性,是运动着的时空。
人文景观既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
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西湖景观由西湖山水及其中形成于13~19世纪的一系列题名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共同组成。
是中国传统山水园林中,历史悠久、传播甚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景观。
西湖景观伴随着与杭州城市发展直接关联的历次西湖大规模疏浚工程与造景活动,蕴育于8-12世纪的唐宋,成形于13世纪的南宋,兴盛于17-18世纪的清代康乾盛世。
最终形成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题名景观系列,拥有四季分明的植被特色,并呈现出"两堤三岛"的整体格局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环境特征。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间是动态发展的关系,人文景观跟着自然景观而发展,自然景观影响着人文景观的发展,从而改变人文景观的发展,让人类更好的来享受自然带来的乐趣!自然景观因人文景观而显著、充实;人文景观因自然景观而得以保存和发展。
4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审美情趣关系从审美角度上看,一切自然景观都只具有自然属性特征的美。
在自然景观美中,单一的自然景物,由于构景因素单调,一般来说,它的美是单调的;大多数自然景观美都是由多种构景因素组成的,特别是和人文景观的交融,它们相互配合,融为一体,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出综合美的特点。
正是由于引入这种人文因素,才使风景名胜区景观环境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提高。
人文因素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契合使得人们从自然景观中得到了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景感,从而使审美情趣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应用,丰富和发展了自然景观的内容,使景观环境艺术更趋完美。
如神话传说,虽无形影,却给景物笼罩上神奇的色彩;徐霞客的山水游记散文,流传天下,使自然美景存在于人们想像之中。
人文因素不仅限于视觉感观,而且还包括景物在季节、气候、时序、音乐、光影、气味以及历史传说、宗教等影响下所产生的特殊效果和观赏者各种官能的体察、情绪和意识。
有目的地把人文景观融汇于大自然的环境之中,会使园林景观呈现丰富多彩的现象。
如:风景名胜区内的楹联题对既借助景观环境的动人效果,又运用语言文字的表意功能,使观者的情与眼前的景融合起来,使游人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
杭州云栖寺“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声共玄机”及西湖平湖秋月“穿牖而来夏日清风冬日日,捲帘相见前山明月后山山”的楹联,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实际的景观,而且表达了一种心灵的感悟,从而使人的精神感受大大地丰富和增强。
5结束语总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以物质形态为基础,然后经过时空环境的洗练,使人们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
因此,把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之间的关系,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周华春.浅谈人文景观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的作用.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9(2)[4]西湖资料,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网站,/[5]井冈山资料,井冈山旅游网,浅析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作者:刘新华, 谭国俊, 肖敏云作者单位:刘新华(杭州钟秀园林环境艺术有限公司), 谭国俊(浙江大学园艺系), 肖敏云(江阴市中意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刊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年,卷(期):2012(1)引用本文格式:刘新华.谭国俊.肖敏云浅析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