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对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对开展学生职业指导的思考
摘要: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职业指导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要求我国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指导问题加强
目前,我国的各级学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尤其是各本科院校和高职、中职院校,更是将职业指导放在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

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的职业指导课应该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从而进行改革和完善,使职业指导能够更好地为学生和企业服务,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服务。

1 学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和意义
职业指导是帮助求职者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就业状况,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志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是运用科学的测试方法和手段,依据市场人才供求,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职业教育指导可以划分为学校职业职业指导和社会职业指导两种基本类型,对于学校的职业指导而言,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活动和职业指导学科。

职业指导教育以发展人们尤其是学生的健全的职业角色形象和增进职业决策能力来体现,通过职业指导,增进学生对自身、对职业的了解,从而发展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树立健全的职业形象,具备良好的职业决策能力。

职业指导活动是指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具体包括:调查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人员素质测评;对劳动者选择职业提供建议;劳动技能培训;推荐就业;对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职业指导服务;帮助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分析和人员甄选;对就业训练机构的培训方向、训练规模和专业设置等,提供导向;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等等。

职业指导学科是指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学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类课程,例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设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高等学校中开设的《毕业生职业指导》课,等等。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从各类学校毕业,解决这些学生的就业,不
仅能够实现人尽其用,让这些学生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学校利用职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从整体上促进了新生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其次是在企业中能够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招聘成本;第三,对劳动者而言使个体能够更快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体现自我价值;最后,学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了学校自身的发展。

2 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早在清代大学进行了尝试,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国家统包统分政策,职业指导受到冷落,改革开放后职业指导逐渐在学校里恢复,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职业指导深化发展阶段。

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第一章总则第四条明确规定,要对在职业学校的受教育者进行职业指导;2002年8月《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提出“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在《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到要“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尤其是针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多次出台了专门的指导工作意见,如199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01年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提出要将职业指导纳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之中; 2002年10月的《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等。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学校的职业指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职业指导模式,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是,在进行职业指导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
(1 )观念上对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人认为学校只管教学,只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就业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没有必要。

这种观念在很多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导致了学校职业指导的形式化。

(2) 职业指导的实施内容比较片面,大都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上,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对学生缺乏长期的关怀,很多学校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片面追求就业率,不问学生的实际意愿,一味强调“先就业,后择业”。

(3) 缺乏训练有素的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很多现任的职业指导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原来的辅导员或者思政课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后仓促上阵,真正专业人士很少。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要求职业教师具备“双师型”资格,这是必然要求。

(4) 学校职业指导闭门造车,缺少与社会的联系,实效性差。

学校的职业指导老师缺少深入社会的机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在取得的数据上就缺乏说服力,在设计职业指导方案上就没有可靠的依据。

3 加强职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焦点问题。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影响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扩招、就业结构不合理、二元经济结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都能够看到这些因素与就业难存在着关联性。

但从根本上说,解决就业难的最终办法,只能是靠提供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只有劳动力市场达到供求平衡甚至是供不应求,才可以说是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

比方说,现在有些人将就业难的罪魁祸首归于高校扩招的政策,笔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即使高校不扩招,这些学生也要服从自然规律成为成年人并要求参加工作,因此,高校扩招也许只是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不是整个市场就业形势严峻的主因。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根据其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大学生群体就业难的原因在于我国在世界的分工不平等,他认为目前各国经济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的竞争,而我国目前处于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而这个环节是最不需要大学生的。

所以,现阶段我国即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在珠三角地区也存在着所谓的“民工荒”问题。

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学校而言,外部客观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校只能根据现实情况作出相应的措施。

在就业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毕业生要想尽快就业,就要形成差异化优势,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不足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从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全程有效的职业指导教育是提升和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至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对策。

(1) 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通过全程化指导,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中,树立从入学做起、全程、系统指导服务的理念。

各个时期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的内容各有侧重,一年级侧重于专业介绍和就业前景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充分利用在校时间认真学习。

中间阶段的职业指导重点在于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就业压力,学习上不松懈,在能力上不断提高。

毕业前的职业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搭好桥梁,同时对学生进行面试应聘等技巧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

(2) 进行全方位职业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除了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学校到初次就业的过渡以外,还需要我们站在职业价值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开展职业咨询,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

(3) 进行全员化职业指导。

所谓全员化指导,就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为出发点,积极搭建好校内外职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平台,相互联动、全员参与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包括在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的共同参与。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对学生开展全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从整体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能使毕业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高校应把此项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在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下共同研究探索,以最终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己任。

参考文献:
[1] 潘佳枚.略论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趋势[J].职教通讯,2003,03.
[2] 沈琴琴.我国职业指导的发展趋势[J].中国培训,2001,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