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年的回忆》教学案例

《童年的回忆》教学案例

四月教学案例——
《童年的回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视唱法学习日本儿童歌曲《红蜻蜓》。

感受歌曲的和声色彩非常浓厚、曲调优美抒情的主旋律。

体验“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用亲切而又深情地情感演唱。

抒发出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及故事的内容。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并能简单叙述故事的情节。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演唱好二声部歌曲《红蜻蜓》下。

学习在力度记号的掌握理解中用恰当的声音表演出歌曲的情绪。

体验“触景生情”地回忆童年生活愉快歌唱的情景。

教学过程: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童年的回忆)
3.再听一遍。

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把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

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

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4)用“呣”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呣”的基础上唱歌词。

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7.拓展: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8.边讲故事边听听《彼得与狼》。

9 课后小结:
案例分析:《红蜻蜓》这是一首在日本广泛流传、妇孺皆知的儿童歌曲。

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筰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

全曲虽短小,但曲调非常优美抒情,三段歌词却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

通过“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这首歌的主旋律很多同学都听过,所以第一声部的学唱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

而这首歌曲主要强调二声部的演唱特点,让学生体会合唱的感觉。

所以在学生掌握第一分声部的旋律后,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第二声部的学习上,以及二声部的配合上。

我挑选了一些音准比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第二声部的演唱,并且要求各个声部旋律要清晰,这样合起来才能有效果。

学生开始合唱的时候音准很不稳,特别是低声部很容易跑调,唱着唱着就不知不觉地跑到高声部去了。

这样的情况下,我让学生通过反复听,唱,特别是注重低声部的练习。

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能做到不跑调了。

其实我发现在学唱的时候如果预先要求学生不要唱另一个声部,那样二声部出来的感觉会更好。

虽然合唱是要求每个声部都要会,但是对小学生来说,现在还不行,自己的声部唱好我觉得就可以了。

《彼得与狼》是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所写的一首交响童话。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它是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的。

为了让儿童们理解它,作曲家还专门为乐曲写了通俗的解说词。

通过音乐的描绘和解说词的辅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物和动物,都是用管弦乐队里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表现的。

长笛代表小鸟,双簧管代表鸭子,单簧管低音区的顿音是猫,大管代表爷爷,三支圆号代表狼,弦乐四重奏是彼得,猎人开枪则是用定音鼓和大鼓来表现的。

该作品采用朗诵和音乐交替进行的方式,并以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性节展开,所以吸引学生聆听是不成问题的。

但该作品演奏的时间较长。

达20多分钟,因此复听一次,在一节课内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一节课内只能听一遍。

在第二课时里再进行表演巩固。

学生对这样的欣赏曲很感兴趣,所以在欣赏的时候都能很专注的聆听。

对不同乐器所表现的不同角色也能理解。

我让学生先单独听乐曲的表现力并模仿相应角色的动作,使他们在后面整体聆听时候能很快清晰的听出各个角色,并和故事的内容联系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