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研究

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研究

河南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意义研究
作者:王艳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6期
河南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纵观河南这几年的发展,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放松粮食生产,没有放弃农业,粮食总产量连年刷新纪录,中国最大粮仓地位越来越稳固。

不仅解决了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1.促进河南农业的发展,使农民增加收入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工作的一个核心目标。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河南高效农业的发展才能长期进行下去,我省农村的社会和谐与稳定才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农民收入提高了,还可以开辟更广阔的农村消费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以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还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持久繁荣。

因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达到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加快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实现多环节增收,进而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增收、不断增收。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还能生产出更多符合人们需要的农产品,在满足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同时,还能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更大程度地提高农民收入,以此激发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

此外,还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试行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供有利保障。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基础,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行强农兴工,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考虑就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即在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坚持把粮食和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同时协调好发展工业与发展农业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的畸型发展。

3.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生态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无化学残留危害物、安全无公害的环境友好农产品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农村生态保护越好、环境破坏越少,就越有利于农业生产。

由于河南农业生产条件脆弱、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

而治理污染,保
护环境,促进农业生态平衡是需要下大决心、巨大资金投入和作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成效的。

4.增强食品安全
由于我省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发展高效弄农业。

不仅要解决全省庞大的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据统计, 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7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4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全省粮食单产858公斤,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每亩单产更是高达1548公斤,创下了黄淮海平原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万亩连片最高产量纪录。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需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按照省政府的安排, 2010年要实施粮食稳产保收行动计划,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另外,根据已经编制的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300亿斤,这意味着到2020 年河南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再增加300亿斤。

但是河南人均耕地面积匮乏,要增加粮食生产必须转变经济方式,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并以“主攻单产、提质提效”为战略重点,要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高产优质粮食品种的研发、选育、引进,并不断扩大良种覆盖率。

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扭转粮食总产量虽逐年增加,但增幅越来越小;单产虽逐年增加,但增幅不大的局面。

同时,要加大对农用种子、化肥、农机具以及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因农资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减少农民收入的现象,必须把保障粮食安全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首要目标。

5.释放农村劳动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让广大农民最终走上文明富裕之路,事关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依靠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长期不懈地努力和奋斗,需要通过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大批新型农民,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

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及城市为进城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存发展提供越来越有利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河南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使得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以及一部分40、50岁人员成为当前农村的主要劳动力,这不仅弱化了农业劳动力资源,而且由于留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儿童及务工伤残者,从而增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社会成本,制约了粮食增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民的非农就业,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顺利转移。

也就是说,不减少农民人数,三农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且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城市化,也是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各国的普遍规律。

因此,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大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农民在农村就业不足的情况下,河南省的各级政府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鼓励和帮助农民走出农村,到城市去、到沿海地区去、到国外去,积极开展对农民工免费的再就业培训计划,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多渠道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作为农民
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拉动当地经济的有效方式。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我们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通过就业培训,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可以为中卷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据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约4700万人,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3000 多万人。

2003 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1300万, 2007年达到了1974万,劳务收入1316亿元。

截至2004年底,作为拥有160万人口的河南第一农业大县的固始县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该县每年实现劳务收入35 亿元,占全县GDP的近三分之一,是全县财政收入的10倍多。

6.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发展生产,它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

而发展生产首先要发展农业,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

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是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不断夯实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提高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唐于银,魏国平,张晓青. 我国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J] .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 4): 480 - 482.
2、孙旭,我国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3、陈新芳,提高郑州市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竞争力的对策思考,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年第6 期(总第108 期)
4、完世伟,中原经济区发挥农业优势的若干思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5)
5、吕振宇,牛灵安,郝晋珉,胡菊,沈广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改善对策,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4):218-224
作者简介:
王艳,(1982.3--)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和对外贸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