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记一记填一填一、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二、夺取王位: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三、“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
2.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魏征;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精微点拨:“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措施:武力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
4.和亲: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五、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涉及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
设置了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堕婆登、拂菻遣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佛教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玄奘到天竺取佛经。
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
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六、晚年的反省(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研一研评价人物的常用方法(1)历史评价把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
任何人物的活动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我们要理清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要避免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2)辩证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防止全盘肯定或否定。
如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他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当然,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一般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
(3)全面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4)实事求是评价根据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避免标签式、脸谱化的评价。
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加重了民众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因隋炀帝功不抵过而湮灭他特定方面的贡献。
(5)阶级分析法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评价历史人物时,既要看历史人物的出身,更要看历史人物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
不能简单地唯成分论,见到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就全盘否定,见到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人物就完全肯定。
你认为唐太宗的晚年不愿纳谏了能不能说他晚年变成了昏君?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答案:不能。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很多制度对后世还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他晚年不愿纳谏,但并不妨碍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
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
故选C项。
答案:C2.唐太宗曾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缓和水与舟的关系,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有()①推行均田制②减轻赋税③减轻刑罚④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水与舟代表了人民与君主之间的关系,④是加强统治,没有涉及人民,应排除。
故选A项。
答案:A3.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解析: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庶族地主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这就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故选A项。
答案:A4.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最能体现他“外举不避仇”的用人风格的是()A.提拔尉迟敬德B.提拔房玄龄C.起用杜如晦D.重用魏征解析: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曾策划杀死李世民,后被唐太宗重用。
故选D项。
答案:D5.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唐太宗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而不是匈奴,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B、C、D项表述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A6.唐太宗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即位,东突厥扬言以“将兵百万”相威胁,颉利可汗侵犯至渭水之北。
唐太宗挺身而出,订立了“便桥之盟”,突厥才撤退回去。
事后,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我新即位,为国者要在安静。
”因为“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
”贞观三年冬十一月,唐太宗在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反击。
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道讨伐东突厥。
最终生擒颉利可汗,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了版图。
——摘编自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材料二(李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
帝(唐太宗)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
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新唐书·李勣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东突厥态度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具体政策,说明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
概括指出今天我们认识长城价值的角度与唐太宗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
第(1)问,根据“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唐太宗在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主动反击。
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道讨伐东突厥。
最终生擒颉利可汗,把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收入了版图”可知唐太宗对待东突厥的态度是由和到战,并最终征服了东突厥。
根据“东突厥扬言以‘将兵百万’相威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突厥经常骚扰唐边境,对唐朝的百姓生产生活和统治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唐朝内部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解决东突厥的威胁。
第(2)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在击溃东突厥后,允许东突厥一部分迁到内地,一部分居于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使其归顺。
由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北方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所以唐太宗认为不需要修筑长城。
唐太宗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卫措施。
而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和文化的载体。
答案:(1)变化:由和到战。
原因:东突厥经常骚扰边境,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唐朝的统治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边疆地区。
(2)原因:唐太宗实行“战而后和”的策略,允许东突厥一部分迁到内地,一部分居于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使其归顺。
不同:唐太宗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在《臣轨》中说道:“务农则田恳,田恳则粟多,粟多则人富,是以古之禁末作用,所在利农事也……故好农功者,虽利迟而后富,好末作者,虽利速而后贫……故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忠臣之思利人者,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
”材料二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武则天在“置鸿、宜、鼎、稷等州制”中说:“其雍州旧管及同太等州,土狭人稠,营种辛苦,有情愿向神都编贯者,宜听,仍给复三年,百姓无田业者,任其所欲。
即各差清强官押领,并许将家口自随。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德林《武则天的管理思想》(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经济理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武则天迁移人口的举措进行评价。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结合材料中的“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务在劝农,家给人足,则国自定焉”等信息进行归纳。
回答第(2)问时,要说明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综合性的评价。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理念:农业是“建国之本”。
(2)武则天迁移人口的目的在于解决“土狭人稠”和“营种辛苦”的问题。
移民垦荒,有利于发挥土地和劳动力的潜力,促进生产的发展,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武则天迁移人口的举措,反映出她是一位有眼光、有作为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