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是一种常见的低度皮肤恶性肿瘤,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基底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
基底细胞癌的早期为一表面光亮的具有珍珠样隆起边缘的圆形斑片。
表皮菲薄。
常可见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
用放大镜观察时。
尚可见雀斑状的小黑点。
也可表现为淡红色珍珠样苔藓样丘疹或斑块。
表面稍有角化,或伴有小而浅表的糜烂、结痂或浅表溃疡。
其特征是发展缓慢,可破坏局部软组织,但极少发生转移。
人医对于皮肤基底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是非常常见,而兽医对其报道的却很少。
该病多发生于皮肤表皮的基底细胞层,是家畜中常见肿瘤,以犬、猫特别是6岁以上者多见。
据研究资料报道,此病约占犬皮肤肿瘤性疾病的3%~5%,猫约占13%~18%。
基底细胞癌发生于皮肤,本易引起患者的注意,但因其生长缓慢,转移极少,患者又无大痛苦,往往不去早期就诊,以致本属恶性度甚低的癌肿,有可能逐渐扩展浸润,甚至引起周围重要组织的破坏而发生危险。
诊断及鉴别诊断,要根据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本病诊断不难,但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变化多样,易被忽视或误诊。
有怀疑者可作组织病理检查,即可鉴别。
基底细胞癌一般以局部治疗为主,应根据肿瘤类型、部位、大小、侵犯深度及患畜全身情况而决定治疗方法。
很少见有必要进行全身化疗的。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手术和放疗效果好,一般预后较好。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肿瘤。
2.1.1 取材动物医院12岁无名氏犬。
2.1.2 主要实验器材手术刀,镊子,福尔马林,橡胶手套,标本瓶,石蜡,包埋框,水浴箱,烘箱,脱水用梯度酒精,染色架,二甲苯,染色用梯度酒精,载玻片,盖玻片,中性树胶。
LEICA TP1020 全自动生物组织脱水机(德国Leica公司)LEICA RM2145 半自动石蜡切片机(德国Leica公司)LEICA HI1220 组织切片烤干机(德国Leica公司)BM-V 生物组织包埋机(中国孝感生物有限公司)ZEIZZ Axioskop2 plus 光学显微镜(德国ZEIZZ公司)瑞医病理图像分析系统(中国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2 材料处理2.2.1 修块取主要脏器修长5mm厚的薄片,用10%甲醛固定,流水冲洗12小时。
2.2.2 制片病料经10%甲醛固定,流水冲洗12小时后,经以下步骤脱水、透明。
70%酒精3小时80%酒精3小时90%酒精3小时无水酒精Ⅰ30分钟无水酒精Ⅱ30分钟二甲苯Ⅰ15分钟二甲苯Ⅱ15分钟石蜡溶液Ⅰ 1.5小时石蜡溶液Ⅱ1小时浸蜡完成后,组织块进行石蜡包埋以及5微米切片。
39℃水浴展片,捞片置于载玻片上,于45℃烘干8小时以上。
HE染色。
HE染色程序:二甲苯Ⅰ10分钟二甲苯Ⅱ2-5分钟95%酒精1-2分钟90%酒精1-2分钟80%酒精1-2分钟70%酒精1-2分钟流水冲洗片刻苏木素15分钟1%盐酸酒精即刻流水冲洗30分钟70%酒精1-2分钟85%酒精1-2分钟90%酒精1-2分钟95%酒精1-2分钟伊红溶液20秒无水酒精Ⅰ1-2分钟无水酒精Ⅱ1-2分钟无水酒精Ⅲ1-2分钟无水酒精Ⅳ1-2分钟正丁醇2-3分钟二甲苯2-3分钟封片3 病理显微结果光镜观察:皮肤破溃、出血,肿瘤细胞成团块状增生,由结缔组织分割为不规则小叶状。
细胞呈梭形、多边形及近圆形;细胞核圆形,核膜清晰,有一明显核仁,有一定异形性。
偶见分裂相。
病理组织学诊断:基底细胞瘤(癌)。
HE染色(×40)-1 HE染色(×40)-2HE染色(×40)-3 HE染色(×40)-4 HE染色(×100)-1 HE染色(×100)-2 HE染色(×100)-3 HE染色(×100)-4HE染色(×200)-1 HE染色(×200)-2 HE染色(×200)-3 HE染色(×200)-4HE染色(×400)4 讨论与小结该病多发于口、眼、耳廓、胸及颊等部位,很少见躯干。
较小的肿瘤病灶局部呈圆形或囊状,中央缺毛,表皮反光,较大的瘤体表面多呈结节状或乳头状突起,可见溃疡,底层多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的组织分界不清。
该肿瘤一般只侵害皮肤,很少侵至筋膜层,个别瘤体含有黑色素,表面呈棕黑色,外观极似黑色素瘤[1]。
初起时表皮出现一个蜡样光泽的小结,略高出皮肤表面,颜色呈粉红色或淡黄色,也有灰黄色。
若结节长在较深部位时,能使皮肤轻度向下凹陷。
结节一般均较硬。
小结节逐渐增大,其旁又会长出新结节,它们互相融合成盘形斑块,瘤块边缘参差不齐,瘤块表面可反复发生结痴脱屑,中心部位形成一片浅在的溃破面,长期不愈合,有时可嗅到恶臭[2]。
组织学上,BCC是由许多均匀一致的细胞索组成的瘤块,细胞与表皮的基底细胞相类似。
通常为未分化的肿瘤,但有些BCC可以表现为向附件结构(例如毛发、皮脂腺、大汗腺或小汗腺等)方向分化。
典型的特征为外周细胞呈栅栏状排列以及瘤块与周围基质的分离。
后者为一有助子光镜诊断的特征,一般认为系标本固定过程中基质粘蛋白收缩的结果,但也可能是瘤块自身的退行性改变所致。
基质轻度的炎症反应较为常见,但溃疡性病变常有显著的炎症细胞反应[3]。
基底细胞癌与正常上皮相比较具有下列特点:(1)以细长形缝隙连接为主,呈直线形,缺乏波浪形特点。
(2)出现许多不规则的囊状扩张,囊大小不等,彼此可相差数倍。
(3)桥粒数量少,分布疏稀,体积小,电子密度低[4]。
4.1 发病原因基底细胞癌可能从原始上皮胚芽细胞衍生而来,主要由间质依赖性多潜能基底样细胞组成,向表皮或附属器分化的低度恶性肿瘤[5]。
基底细胞癌好发于头皮、面部等光暴露部位,多见于户外工作和浅色皮肤者。
与长期日光暴晒有关,长期摄入无机砷或含砷较高的饮水、食物等亦可发生此肿瘤;在烧伤瘢痕和其他瘢痕以及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疣状痣等亦可作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处[6]。
绝大多数BCC发生在长期曝露于紫外线的皮肤部位,Pierceall等经实验证实紫外线的累积损伤在该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7]。
4.2 并发症基底细胞瘤中还可见某些罕见型:瘢痕性基底细胞瘤,常发生于面部,为浅表性结节状斑块,生长缓慢,中央或周围部分产生萎缩性瘢痕,另外还有纤维上皮瘤,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等罕见型。
4.3 易混疾病在皮肤及皮肤附件来源的肿瘤中,除BCC外部分肿瘤亦可见到瘤性基底样细胞增生或瘤巢周栅栏状排列的特点,以致误诊为BCC[8]。
4.3.1 毛发上皮瘤为皮肤肿瘤中最易与BCC相混淆的一种肿瘤。
此瘤以基底样细胞为主,亦有明显的栅栏状排列,但肿瘤生长常多发性,两边对称,通常不与表皮相连,很少发生坏死及溃疡,收缩性裂隙位于瘤间质内,常见角质囊肿、毛球和毛乳头,细胞分化好,无核分裂相,炎症细胞浸润少见,间质呈特化性黏液变性,肿瘤位置较浅,无浸润现象。
4.3.2 皮肤日光性角化病多见于老年人面部暴露区域,但此病以表面鳞状上皮不规则增生,增生处病变显示角化不全和颗粒层过少,上皮细胞成熟紊乱和细胞非典型性为特点,早期很少向真皮浸润,病变后期可见表皮基底层出芽,向下延伸到附属器,棘层松解,有时可见边缘细胞栅栏状排列,但结合日光性角化病其它特征可资鉴别。
4.3.3 低分化鳞癌(基底细胞样)发生于皮肤者少见,癌细胞呈巢状,细胞间桥少,无角化,这些与原基型基底细胞癌相似,但低分化鳞癌的癌细胞异型性显著,核分裂多,且有不典型核分裂,易见癌巢中央变性坏死。
癌巢周围无裂隙,虽有栅栏状排列,但缺乏BCC典型结构,局限区亦可见其它鳞癌成分。
4.3.4汗腺癌可见于全身任何部位皮肤,细胞类型与汗腺瘤相同,局灶可见显著核多形性和核分裂相,巢周边无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显示CAM52和CK19阳性,且CEA和EMA可以勾画出导管结构和管腔面,可资鉴别。
4.3.5 脂溢性角化病(刺激型)皮肤表面隆起,棘细胞层显著增生,有时可形成多数大小不一呈界限形的鳞状窝,巢周边缘可见到栅栏状排列。
然通常病变呈水平线生长,即使向下延伸,亦较浅表,无细胞异型性和明显浸润证据。
4.3.6 其他易混疾病基底细胞癌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结节溃疡型较常见,占所有基底细胞癌的50%~54%。
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较少见,仅占9%~11%。
浅表性基底细胞癌常位于躯干或四肢非曝光部位,皮损常呈浅表性扁平生长,浸润和溃疡少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淡红色鳞屑性斑片,易误诊为银屑病、鲍恩病和乳房外Paget病。
组织病理检查可助鉴别[9]。
基底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临床上分为结节溃疡型、色素型、硬斑病样型及浅表型,其间质可发生粘液变性。
若间质粘液变性十分明显,致使查体及B超检查时均给人以囊性肿块的印象[10]。
BCC和SCC临床易混淆。
BCC皮疹呈盘状斑块、结节,中央有溃疡、萎缩,表面蜡样光泽,病程慢,很少转移;SCC为结节、肿块、溃疡,表面呈菜花样,向四周扩大,可出血坏死,质地坚硬,异臭,常发生在原有皮肤病基础上,如日光性角化病、盘状红斑狼疮、粘膜白斑、慢性溃疡等皮损上,常可发生区域淋巴转移。
病理上SCC有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增生,显示角化特点,向下生长进入真皮层,细胞非典型性,多见丝状分裂相,附属器常受侵[11]。
初发的BCC,有时不易与黑素细胞痣鉴别。
Reeck等报告1946份临床诊断为黑素细胞痣的送检标本中,有45例(2.3%)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30例为BCC。
因此对临床可疑的黑素细胞痣,及早切除并行病理检查实属必要。
恶性黑素瘤大部分一开始就呈现黑褐色(极少数无色素性恶黑除外)的结节、斑块,其上可出现溃疡,周围可有卫星状色素斑点,病理上可见真皮内大小形状不一,倾向融合的瘤细胞巢,可见大块状色素(无色素性恶黑除外),黑素细胞非典型性,有较多核分裂相,病理上易与BCC鉴别。
鉴别有困难者应行免疫组化检查[11]。
疣状痣又称线状表皮痣,为表皮的限局性,先天发育异常。
病程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剧痒。
组织病理: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并可见颗粒层增厚及柱状角化不全。
基底层黑色素增多,但无痣细胞。
临床上“基底细胞癌”与“疣状痣”极相似,难鉴别,易误诊,尤其在基层医院的病理科技术不很完善的条件下,误诊率更高。
但从病史、病程发展、临床表现,在高度怀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应该多次做病理检查,达到确诊的目的[12]。
4.3 治疗措施基底细胞瘤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外科治疗(包括标准切除术和Mohs 显微切除术)、放射治疗、液氮冷冻及激光治疗等[13]。
其病理生物学行为特点为病变较局限,恶性程度低,一般不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极低,肿瘤生长时,瘤块周围可见结缔组织,间质增生包绕瘤块,在HE浆包中可出现人工分离带,最外层细胞保持栅栏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