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广场空间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承担着提供市民休闲、交流空间的功能,还在丰富城市景观、组织城市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广场建设同时,却没有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体系,导致城市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由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使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越来越相似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场空间的探讨来寻找解决广场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广场;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空间;地域特色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ity outdoors space, the city square not only providing the space where people can release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p1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city landscape, organizing the city traffic and so on. At present,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lots of city squares is being constructing in many cities. But there is not a systematic city square design system which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is is why th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quare in China are disordered. Plaza, as a primary el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improving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the tide of constructing urban plazas and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our cities are impacted by western culture intensively, and more the same, which region culture difference vanished subtly, and they look like more on a serious problems day by day.Key words: square; City square space; City open space; Public Space;Region characteristics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
“广场”一词的出现以及广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外部空间,在西方一直认为来自于古希腊的Agora一词,为“集中”之意。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城市广场的描述为“广场(Agora),古希腊城市作为市民活动与聚会的露天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漫长的进程与发展,作为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发展的城市广场,也被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其中《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认为:广场是由于城市功能上的需要而设置的,是供人们活动的空间。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1.1城市个性认知的淡化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与纪念性相伴随的简单、图式的空间意向已经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的问题。
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另一类广场的创作:由房屋建筑所围合,容纳自发性的市民活动,并往往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含义的公共空间。
广场的个性被包裹于广场纪念性的表象当中,广场规划设计中的相互模仿,使得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核心与城市地标的广场个性趋同,从功能到形式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市民对城市个性的认知。
1.2设计主体自由的丧失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他们直接把西方的设计符号系统,用于本土广场设计创作当中研究,甚至通过概念置换、影像化叙事等途径获得一种表面的视觉冲击力的满足。
然而,这种离开本土转向追寻西化,通过西化途径尝试中国广场规划设计的努力,既缺乏理解西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内涵的社会文化背景,又不能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与本土的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只是片面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表层的物质层面的内容,着力于用现代材料和现代技术体现现代化的特征,忽视了哲学层面上现代性的含义,放弃传统而选择西方化,用简单的具体代替复杂的抽象,用机械的物质转换代替深层的精神思索,最终使得中国的城市广场创作处于一种游牧状态。
1.3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就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
它强调了公众(市民)对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设计过程的参与,对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占用和意义表现方面产生的各种冲突,目标追寻及代表立场的有所不同而面临的诸多矛盾,都需要通过公众参与使得市民社会所代表的自下而上的力量与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首的传统上自上而下、命令式的强制力量进行相互磋商和协调,以达到社会公平。
2空间与人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场空间的探讨来寻找解决广场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答案。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
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
“宜人所用”是对空间的功能和性质提出的要求,如空间场所是否能满足和容纳各种不同的行为活动,场所周边的交通流线是否通畅,建筑物是否适用等,属于空间物质层面;“宜人所感”则是对空间的精神和内涵提出的要求,强调给人以美好、积极的体验和感受,如环境是否赏心悦目,空间场所是否反映了城市地区特色,是否延续了历史文脉,从而对使用者的心理和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以上两个层次可以看出,“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空间首先因人的使用而有了存在的意义。
2.2 城市广场与人城市广场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及城市中人的追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衣食之需的人们不再局限于住宅内的方寸天地,而将目光投向户外,投向内容丰富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
从而,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
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
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视觉秋序分析视觉秩序(Visual order)分析是一种历史悠久、为受美学教育并习惯于从艺术角度来分析城市的拌筑师们所奉行的方法。
西特认为:整个城市规划设计应是一种激奋人心的充满情感的艺术作品,城市设计者就是表达社会抱负的激情洋溢的艺术家。
经他的呼吁倡导,这一城市设计分析方法重新引人注意,并成为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
众所周知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设计历史122年,几代艺术大师前赴后继,终于铸就今日之辉煌。
总的说来,这一分析途径基本上属学院派,其优点是注重城市空间和体验的艺术质量,而这是任何一个城市的设计建设都必须认真加以考虑研究的重要方面:缺点是一维化的视野,只看到形体秩序,而掩盖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丰富内涵和活力,特别是社会、历史、文化诸方面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现在这一途径往往与其他分析途径结合运用。
(2)图底分析如果把建筑作为实体覆盖在开敞的城市空间中加以研究,可看到任何城市的形体都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建筑物是图形,空间是背景,简称“图底分析”。
这一分析方法始于18世纪罗马城市之诺利地图。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种方法实际是想通过加减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几何学来把握空间的种种联系,并在城市某一区域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
“图底分析”是处理错综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方法之一。
概括的说,理论的核心就是对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驾驭,如果实体与空间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并被体验感受到,那这种空间网络就是成功的。
(3)关联藕合分析关联藕合分析理论分析的客体是城市诸要素之间联系的“线”(这些线有交通线、线型公共空间和视线,如交通干道、人行道、序列空间和视廊等),这一分析途径旨在组织一种联系或网络,从而为有序的空间建立一个结构,但重点是循环流线的图式而不是空间格局,认为运动系统和基础设施对驾驭外部空间格局有先决作用。
(4)场所分析场所分析是根据实体空问的人文特色进行设计,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城市空问的研究中。
“场所就是有特殊风格的空问”。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有规律的。
建筑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环境设计理论深入发展的必然产物,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更充实、提高了建筑环境设计理论,使设计的科学化、人性化、舒适化程度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