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素材整理一、生平事迹简介: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
傅雷于20世纪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
五四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
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
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
“文化大革命”期间,翻译巨匠傅雷愤然辞世,在1966年的一个孟秋之夜。
9月3日的夜晚,58岁的翻译大师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殴打、凌辱,与他的夫人朱梅馥上吊身亡。
为纪念傅雷,发扬和传播傅雷文化与精神,2008年2月,上海市南汇区周浦八一中学更名为上海市傅雷中学。
早年留学1908年4月7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
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
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
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
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
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教学生涯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原上海音乐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
次年与庞薰琴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
中日战争时期,留在上海,此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
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
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陷入政治旋涡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
上海市中共领导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
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阴谋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1958年12月,留学波兰的傅雷长子傅聪驾机出逃英国。
此后,傅雷闭门不出。
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
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
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其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
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
昭雪平反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1]二、相关著作言论翻译作品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傅雷家书》出版十八年来,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发行已达一百多万册,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1986年),足以证明这本小书影响之大,《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家书》是一部很特殊的书。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百分之百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
是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
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审查”,也用不着担心“批判”。
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
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质朴。
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
《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
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名言〈一〉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二〉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
这一点我早预料到。
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三〉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五〉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
〈六〉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
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七〉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八〉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
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
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
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
那末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
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十一〉人寿有限。
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
〈十二〉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痴,哭笑无常。
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
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
“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十五〉艺术家与行政工作,总是不两立的!〈十六〉世界上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十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
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象征。
〈十九〉惟有肉体禁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进经验,苏联的要学,别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也要学。
(50年代怀有如此“反动”的思想,相当不易)〈二十一〉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
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几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
〈二十三〉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
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
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
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和精密的称过。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血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宝贵的光阴。
〈二十五〉现在我深信这是一个魔障。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
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并不“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而吃亏,一个道理。
〈二十七〉汉魏人的胸怀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载之下,犹令人缅怀不已。
〈二十八〉艺术特别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安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
所谓曲高和寡也!同时,积雪的高峰也会令人有“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随便瞻仰。
〈三十〉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
〈三十一〉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