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

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

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

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

”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

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

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

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

”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

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

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

”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

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

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

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

‘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

“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

”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

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

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

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

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

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修养了。

第三和第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诗人送走好友,独自在黄鹤楼上遥望孤帆渐渐远去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的情景。

诗人长久的伫立凝望,深刻的表现了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

小小的一首绝句,便包含了黄鹤楼、烟花、孤帆、远影、碧空、长江6个意象,它们各不相同,但在诗人的巧妙组合下,构成了一幅孤寂的江景图,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涉及的领域非常之广、涵盖的意象很丰富,一首诗歌很可能就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交通、风土人情等等领域,并且是很多意象的灵活组合,但是它的主题十分鲜明,这就是诗人通过对意象的“酿造”,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换言之,就是博而能一综合律的具体体现。

三、法而无法通变律与四大审美特征
1. “‘法而无法通变律’,是指写作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借鉴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写作方法,并加以革新、创造,灵活运用于写作实践活动的必然过程。

所谓‘法而无法’,是指写作有一定之法,又没有一成不变之法。

所谓‘通变’,则是指对写作之法的继承、借鉴与革新、创造。

‘法’是通变的基础,‘无法’则是通变的结果。

‘法’是可依的,不符合一定写作准则的作文就不像作文;同时,写作最忌人云亦云,它应当最能灵活多变。

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才能使写作具有生命。

”⑦
主情、精炼、有意境和乐感,是诗歌审美特征的具体体现,是诗歌所必须具有的特征,同时也是诗歌写作与审美的定法。

一首诗歌必须要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必须要用语精炼,必须要营造美的意境,必须要让人感受一定的乐感,只有这样的诗歌才可以评定其为诗歌佳作。

此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罢这首小令,便有无尽的忧愁,因为词人选取的都是孤零的意象。

他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10个意象绝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孤寂、悠远而又纯美的秋景图,它在给读者审美享受的同时,又让读者感受词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从精炼性的角度来说,短短的一首小令,简单的几个意象的重组,就幻化出了一幅唯美悠远的意境,让人叹为观止。

“‘押韵’又叫‘压韵’,指的是韵文
中常在每隔一句的末尾用同‘韵’的字,”⑧从乐感的角度来说,整首小令押“a”韵,从而使音调和谐悦耳,富于音乐节奏,让人感受回环复沓之美。

2.诗歌的审美虽然具有主情、精炼、富有意境和乐感等相对稳定之法,但它并不是一尘不变的、不许变通的。

“五四时期,胡适就提出‘作诗如作文’,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节拍’;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⑨“作诗如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诗的精炼性和乐感,但它却大大解放了诗体,促进了诗歌形式的多样化,推动了新诗的迅速发展。

因而在新诗中也不乏压卷之作,例如: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臧克家的《老马》、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赞美》……它们都是可与古典诗歌相媲美的精华之作,尽管它们或长、或朦胧、或参差不齐。

就诗的审美特征来说,它们或情感不够鲜明、或用语不够精炼、或意境不够深远、或韵味乐感不足,但它们都以自身之长压其之短,成为华夏诗库中的明珠,这无不是诗歌审美特征中法而无法通变律的运用与体现。

写作规律具有同一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它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宰,对一切写作实践活动起着支配作用,是任何写作实践活动都无法避免和逾越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歌的审美特征必须遵循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同时,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也广泛运用和体现于诗歌的审美特征中。

注释:
[1]. [2]. [3]. [5]. [7].周姬昌. 写作学高级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4
P18,19,27,30,34,35
[4]. 意象派诗选[M].云南:漓江出版社1986 P90
[6] .衡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7 P201
[8].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P54
[9].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P93 参考文献:
[1]. 周姬昌. 写作学高级教程[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4
[2]. 意象派诗选[M].云南:漓江出版社1986
[3]. 衡塘退士. 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7
[4]. 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5].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
[6] . 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 刘勰. 文心雕龙[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2007
[8].傅德岷卢晋. 诗词名句鉴赏辞典[M]. 武汉:长江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