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
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府办发〔2012〕26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创造条件,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
省教育厅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全省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推动各级教育协调发展,我省又启动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工程等,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但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学龄人口流动发生了深刻变化。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需要加大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实现全省基础教育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有机统一,
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让农村的孩子开阔眼界,逐步使农村中学集中布局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布局到乡镇,使教育更好地服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近入学、适度集中;资源整合、提高效益;先建后撤、保证教学;整体推进、分步实施。
实现四个结合: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与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重大教育建设项目实施相结合。
(三)目标任务。
1.提倡小学初中独立办学。
在乡镇中心小学和部分人口较多的社区小学建设寄宿制学校,逐步减少现有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以一定比例的寄宿制小学和必要的村小、教学点为补充的农村小学新格局。
2.适度扩大初中学校办学规模。
初中学校学生一般应达到1000人以上。
原则上人口在2万人以下和学生规模达不到600人的乡镇不独立设立初中学校,人口在2万人至5万人的乡镇可举办1所初中学校,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乡镇可举办2所初中学校。
3.支持各地集中举办普通高级中学,适度扩大高中办学规模,逐步撤销设在乡镇的普通高中学校,在县城新建一批规模一般在3000人左右的普通高中,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就读的需要。
4.在市(州)政府所在地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较多的县城逐步建设(以改扩建为主)一
批学校,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问题,逐步满足城镇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的需要。
在“十二五”期间较好地解决县城及城市学校“大班额”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二、主要措施
(一)统筹学校布局与经济发展。
教育部门要主动与当地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沟通协调,准确把握城镇化布局、产业发展、人口密度,尤其是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与特征,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考虑,促进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
各地要针对布局结构调整后寄宿生大量增加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发〔2011〕23号)精神,优先在县城、乡镇集中财力建设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学校,配套建设学校食堂、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等基础设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并配齐配足学校食堂工勤、安保和宿管人员,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读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紧密结合布局调整实施教育项目。
各地的教育项目规划要与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紧密结合,对目前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但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原则不相符的项目要尽快研究,作出必要调整。
在安排有关项目和资金时,要优先向我省属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优先向布局调整较快、结构相对合理的地区和布局调整后办学规模较大的新建、改建学校倾斜。
对计划撤并的学校,一律不再投入建设资金。
(四)大力提高中小学办学质量和水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中,要通过优化教育结构,实现中小学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缩小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
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教师总数在县域内调剂,禁止产生聘用新的代课人员;建立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在分布、学科、职务结构等方面不断趋于均衡,实现良性循环发展,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三、工作要求
(一)制定具体规划。
各级政府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规划,明确职责分工,精心组织实施,积极稳步推进。
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普通高中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市(州)统筹,市、县分级实施;初中学校和小学布局结调整规划由县制定并负责组织实施。
(二)实行科学民主决策。
各地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尤其是中小学校的撤销与合并要慎重考虑,稳步推进。
在撤销与合并原有学校、教学点之前,要充分论证,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工作平稳有序推进。
对一些有必要保留的学校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校舍维修、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要给予必要支持。
(三)管好用好闲置校舍。
校舍是宝贵的公共教育资源。
各地对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可因地制宜改扩建为幼儿园,也可由当地政府开设文化活动中心、乡村图书馆或敬老院等公益事业。
(四)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各地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使干部、群众、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正面宣传报道,切实消除负面影响,为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坚决杜绝因工作简单粗暴引发群体性事件,确保思想稳定、学校稳定、教育稳定、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