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北京市自考训诂学试题

2008年10月北京自考“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释名》的说法错误的是()
A.《释名》是一部用声训的方法推求名源的书。

B.《释名》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著作。

C.《释名》编于战国时期。

D.《释名》的作者是刘熙。

2.“集注”、“集解”类注释书是最早出现于训诂学史上的(). A.先秦两汉时期 B.魏晋隋唐时期
C.宋元明时期 D.清代
3.《说文解字义证》的作者是()
A.桂馥 B.段玉裁 C.王筠 D.宋骏声
4.认为“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不同”的人是()
A.王念孙 B.颜师古 C.许慎 D.黄侃
5.下列著作属于“字书(形书)”的是()
A.《论语集解》 B.《小尔雅》
C.《切韵》 D.《玉篇》
6.下列各书作于汉代的是()
A.赵岐《孟子章句》 B.朱熹《论语集注》
C.洪兴祖《楚辞补注》 D.孔颖达《五经正义》
7.《诗经》“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郑玄的意思是()
A.“拜”是“拔”的同源字 B.“拜”是“拔”的通假字
C.“拜”是“拔”的异体字 D.“拜”是“拔”的同义词
8.下列关于“义疏”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义疏”即疏通其义的意思
B.“义疏”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新的训诂体式
C.“义疏”既解释典籍原文,又解释典籍中前人的有关传注
D.“义疏”表示意义有疏漏
9.下面关于“字”“词”关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字与词不是一一对应的
B.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是不能变化的
C.字与词是相互而彼此区别的两个概念
D.字的意义不等于词的意义
10.“声训”是指()
A.高声训斥
B.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被释字
C.标注字的声音
D.口头讲解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8分)
11.传统语言学(“小学”)包括三个门类,即_________、训诂、
_________。

12.训诂原理指从_________和_________中总结出的文献词义理论。

13.鲁人毛亨的《_________》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第一部注释书,作于_________,汉平帝时立于学官。

14.黄侃说:“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词。

论其方式有三:一曰
_________,二曰_________,三曰推因。


15.就编纂目的的自觉程度和对材料的整理程度来分,训诂纂集专书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型、整理编纂型、________型。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6.义训
17.释理
18.推源
19.戴震
20.《经典释文》
四、翻译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
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22.《荀子•劝学》:积土为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3.《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五、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24.《老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王弼《老子注》: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俞樾《诸子平议》:司马温公、王荆公并于“无”字“有”字终句,当从之。

下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正
承“有”“无”二义而言。

若以“无欲”“有欲”连续,既“有
欲”矣,岂得谓之“玄”?
试分析王弼俞樾的注释,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并略加分析和评论。

25.《墨子•••••••••••••尚贤下》:是故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灰于常阳。

俞樾《诸子平议•墨子一》:樾谨按,“灰”字之义不可晓,疑“反”字之误。

“反”者,“贩”之假字。

“贩”从“反”声,古文以声为主,故只作“反”也。

《尚书大传》曰:“【舜】贩于顿丘。

”试分析俞樾的观点、理由,或说明其考证思路。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20分)
26.简述“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