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
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
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
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2018年12月13日,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
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砀山县下辖13个镇,1个开发区,1个加工园,1个新区。
截至2017年末,砀山县总人口99.876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1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0.0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7.9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6.1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20.6:45.3:34.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9499.9元。
地名由来:《汉书·地理志》:“砀山出文石”。
《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
”训诂学家颜师古注:“以有砀山故名砀郡,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
”《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
”《寰宇通志》:“砀山,在砀山县东南七十里,县之名取此。
”一、建置沿革春秋时期,属宋国。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
六年春,随砀郡归汉。
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
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
八年八月,改属梁国。
后九月,砀郡归汉。
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
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睢阳区)。
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睢阳县,今商丘市睢阳区),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县,今亳州市谯城区)。
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
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千米毛李庄)。
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
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
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
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
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
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柿园村)。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
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
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
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
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
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
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
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
永乐元年(1403年),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南京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千米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日军陷徐州。
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
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
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
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二、砀山旅游景点1、梨树王风景区梨树王风景区是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梨花观赏景点,景点位于砀山县良梨镇,也是当年乾隆皇帝品尝酥梨的地方,此处有砀山县著名书法家张克民书写的碑名——乌龙披雪。
良梨镇位于砀山县城东15公里的黄河故道南岸。
全镇5.5万人,辖7个行政村,5.2万亩耕地是一个连片大果园。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甘甜的地下水,孕育了独具魅力的砀山酥梨,多年来享有良梨镇酥梨甲天下的美誉。
良梨镇酥梨,果大核小,皮薄汁多,黄亮形美,酥脆甘甜。
有民谚说:“砀山梨,皮儿薄,落到地上找不着。
”说的是酥梨从树上掉下来摔破化成了水,落地无渣,堪称天下一奇,良梨镇也因此而得名。
良梨镇酥梨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生熟食俱佳。
《本草纲目》记载:“生可清六腑之热,熟可滋五脏之阴。
”实践证明,良梨镇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滋阴降火、爽心解毒等多种功效,被历代医药家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
特别值得称奇的是,良梨镇境内有近万亩300多年的高龄梨园,高龄树上结的果子更为奇妙,除分外酥脆甘甜外兼有清目养神,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等功效。
阳春三月,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簇簇,一层层,似云似雪,铺天盖地,把良梨镇装扮成一个天然的大花园。
清风徐来,花枝招展,清香缕缕,沁人心脾。
在百亩老圃故土,有“乌龙披雪” 景点,触目皆高龄梨树,象一排排巍然屹立的老战士,满园古树,肌肤仓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杈虬劲,横空逸出,铁枝横斜,花白如银,虬曲如龙,缠裹掩映,披白灿灿一身银装,洒清甜甜漫天寒香,好一派乌龙披雪的美景!“梨树王”就雄居其中,是园中最大的一棵。
时任全国人大环境保护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常务副主席杨继珂先生欣然命笔,题写“梨树王”。
“梨树王”年逾300高龄,树径近2米,树高7米余,树冠盖地0.5亩。
四月繁花遮地蔽天,八月硕果金珠坠地,年产量达2000多公斤。
中外游人至此,无不赞叹称奇,争与“梨树王”合影,油然而生缕缕遐想,留下美好的瞬间。
砀山历史悠久,秦设三十六郡,砀居其一。
这里是五代梁王朱温故里,又是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唐代诗仙李白足迹的宴嬉台,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
砀山素有“梨都”之称,以盛产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砀山梨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名扬海内外。
近百万亩连片果园年产各类水果30亿斤,堪称世界之最。
在砀山近百万亩果园中,古树奇观砀山有逾百年老树六万余株。
在园艺场侯楼分场一处百亩老梨园,梨树多有百岁高龄,满园古树,肌肤苍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桠虬劲,横空逸出。
开花季节,则满树冰肌玉骨,花白如银,缠裹掩映,洒漫天寒香。
梨园中间,被誉为“梨树王”的一株老梨树,华诞已一百八十余岁,占地0.3亩,年产酥梨4000余斤。
因其树形大、树龄老、果实硕大、黄亮美观、皮薄多汁、酥脆爽口、香浓味甜而驰名中外,闻名于世。
砀山黄河故道省级自然保护区2、碧青庄园碧清庄园坐落在安徽省砀山县黄河故道风景区中心地带,主体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生态风景区565000平方米。
碧清庄园依托砀山县70余万亩世界果林公园和独特的黄河故道自然景观,以黄河故风土人情、生活原貌、饮食特点、原生态景观为载体,成为集休闲、娱乐、旅游、餐饮、住宿、民俗文化为一体,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徽派建筑风格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景观。
庄园内建造有沼气池、动物观赏园、百果园、自采蔬菜物种观赏园、花卉园、梨文化及砀山民俗展厅、历史文化长廊、黄河别墅等。
庄园还利用黄河故道天然优质水面,建设有生态洗浴、滑沙等项目。
碧清庄园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庭院内郁郁葱葱林荫环绕,坏境清幽。
与附近黄河故道景区“乌龙披雪”、“鳌头观海”、“武陵胜景”、“瑶池烟霞”、“贡梨园”、“梨树王”、百岁“老梨树群”以及万亩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等自然景观连成一片,形成有机联系的黄河故道文化生态旅游带;碧清庄园融汇了砀山风光、旅游、人文、民俗、历史等资源优势,蓝天、绿树、碧水、红莲,如丹青画卷,似瑶池仙境,荡舟其上,令人飘飘欲仙,乐不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