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50字【篇一:清明节的故事来历】清明节的故事来历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
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在面对死亡,生活艰苦,条件非党恶劣的情况下,巨子们大部分离他而去,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度过了难关。
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们,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
谁知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难过至极,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晋文公感知心中有愧,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如今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篇二: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作文素材《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分享好文◆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
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
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
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
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
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
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相关诗词:清明日【唐】李建勋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清明日曲江怀友【唐】罗隐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孙昌胤清明暮春里,怅望北山陲。
燧火开新焰,桐花发故枝。
沈冥惭岁物,欢宴阻朋知。
不及林间鸟,迁乔并羽仪。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清明日【唐】温庭筠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同锦州胡郎中清明日对雨西亭宴【唐】张籍郡内开新火,高斋雨气清。
惜花邀客赏,劝酒促歌声。
共醉移芳席,留欢闭暮城。
政闲方宴语,琴筑任遥情。
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江南清明【唐】郑准吴山楚驿四年中,一见清明一改容。
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
延兴门外攀花别,采石江头带雨逢。
无限归心何计是,路边戈甲正重重。
清明【宋】高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篇三: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
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
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
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
也许是大意了,他唯独忘了介子推。
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
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
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
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
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
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
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
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清明”在我国是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就是说,一到清明春耕播种就要开始了。
清明节日的寒食迎来的却是清明节气的播种。
清明时节意味着春归大地,万物复苏。
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
死后的他界是一个虚拟的话题,无法把握其根本的内涵。
这里只能首先以死的“风水观念”为例透视清明节的意义。
“葬先荫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了我们先人的良苦用心。
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春天来临的清明时节去问候先人。
即便古时候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也不敢忽视祭祖,事事都要先去请示祖宗。
无论对死者还是对活着的人都是一种安慰,平静地对待生命中不受欢迎的结局,清明节再去祭坟说明我们并非与死亡水火不容。
其实际的价值在于缓解了我们对死亡的畏惧,寄托我们的希望,清明时节来到先人的风水宝地追根求源,自然会意识到活着的人负有延续先人事业承上启下的社会责任。
而且我们的传统认为个人的生命与生存活动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不是完全的个我,一切努力都要遵从“光宗耀祖”的原则。
不忘饮水思源供奉先祖,意味着历史传承。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日节敦化市北山烈士陵园简介吉林省国防教育基地。
敦化市是著名抗日英雄陈翰章将军的故乡,是江贤儒革命烈士战斗过的地方。
敦化市烈士陵园就是坐落在这座有着光荣传统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内。
陵园位于敦化市北山公园内,占地面积15.6万平方米,园内革命烈士纪念塔建于1975年,园内共有133座烈士陵墓,这里是驻地军民进行国防教育的最佳去处。
1992年以来,敦化市政府先后对陵园进行了维护和整理。
修石河建了395级踏步台阶,建成了北山广场演出台;栽种了2000多株各种树木;为了方便人们进出陵园,政府又在小旧桥上游30米处,投资修建了一座新桥,公路直达山下陈翰章生平简介及事迹陈翰章,1913年6月15日出生敦化县西半截河屯的一个农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