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大学中庸》读后感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探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即是人的原始性、动物性,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不用后天学习。

“小学”中该学到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基本行为,并且受限于时代和社会,更像“自我”的要求。

而“大学”阶段的要求“穷理、正心、修己、治人”是在精神上更道德化的“自我”。

读《大学》的过程中让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来只是听说过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内在涵义,现在读完之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对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深刻的把握。

“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从而扩充知识,增长智慧。

“格”是格除的意思,即格除自己的思想杂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诱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恶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行为高尚,使自己的心灵美好,而使自己的修养提高。

所谓“致知”就是想获得知识就必须研究事物,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穷尽它的道理,两词合起来,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理。

增长知识和智慧,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的“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所属的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行合一的。

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说起来简单,可是当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太难了。

因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在两端中寻求契合点,在动静变化中做到恰到好处,这对于现实中的我们的确是很难的事情。

《中庸》一书还突出地体现了“慎独”和以诚待人的思想:“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诚”,就是真实无妄,实在而没有虚假。

“诚”是天地万物自身生存的道理,达到“诚”是人应该遵循的道理。

子思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赋予“诚”以精神的意义,强调“诚”的重要性。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