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务运动导学案

洋务运动导学案

《洋务运动》导学案
一、目标导学:
【知识与能力】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

【过程与方法】分析洋务运动使学生认识到这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是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二、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

本课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背景
1、内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统治阶级内部分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本目的是什么?
4、各方面的支持:慈禧太后,地方实力派(前提条件)
5、提问:什么是洋务运动?
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中央------- 爱新觉罗氏。

道光帝第六子。

1851年(咸丰元年)任恭亲王。

地方------(),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大学士倭仁
二、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
2、创办民用工业
3、筹划海防
4、培养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破产
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
-- ①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未能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原因:(1)西方列强的破坏
(2)顽固派的阻挠根本原因;不变革封建制度
(3)缺乏领导核心
四、【合作探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可以镇压农民起义,抵抗外侮)
材料二:倭仁:“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所以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参考该材料每组分为两派进行5分钟辩论。

正方:是成功的自救运动反方:失败的自救
积极-----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 ②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③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④一定程度抵制外国经济扩张
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消极------①官办,维护反动统治 ②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革命 ③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
难④经营管理腐败
课堂小结
一、一个中央代表;
二、两个旗号;两个阶段;
三、三支海军
四、四个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四字旗号——自强求富;
四大内容——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文化;
四点失败原因:
1)西方列强______________。

2)顽固派_______________。

3)缺乏___________核心。

5)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制度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洋务运动开始和结束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C.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
D.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
2.中国近代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军事工业,维护“闭关自守”
B.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抵制外国侵略
C.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D.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B.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C.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了“救亡”的口号
D.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

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奕
材料二: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

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材料三:奕 批评洋匠唯利是图时说:“洋匠与中国立合同,订明若干年造船工若干,因恐成船太速,不能久留以食薪饷,往往派华匠造一船,有先期而成者必以为不中程式,弃之,华匠相率缓延遂成痼习。


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一运动?这个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了曾国藩的什么主张?
(3)材料一中说的“剿发捻”和“勤远略”是指什么意思?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向西方学习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4、材料:“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请回答:(1)这是谁在什么事件后发表的感慨?他为什么这样说?
(2)这里的海军具体是指哪支海军舰队?
(3)他说的办了一辈子事具体指的是他所进行的什么运动?
【拓展阅读】
1880年,李鸿章的老部下刘铭传就任台湾第一任巡抚。

在任上,刘铭传上了一道《请筹造铁路折》,要求在台湾以及国内大兴铁路。

刘铭传的奏折,是李鸿章的授意。

这在清廷中重新激起轩然大波———赞成修铁路的主要是各地的封疆大臣,比如李鸿章、刘坤一、左宗棠等;反对势力主要来自朝中官员,尤其是满族官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鸿章来到了京城,面见慈禧时,李鸿章送了慈禧一件“小玩意”———在慈禧所住的北、中、南海,建一条小小的铁路,由法国商人全额赞助。

李鸿章真是用心良苦,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对于朝廷决策者的一次铁路交通的启蒙教育。

这是中国第一台火车模型。

不久,一条长1500米的微型铁路落成了,慈禧太后和大臣坐上了6节车厢的小火车,火车晃晃悠悠地在园内绕了一个大圈,比乘马车坐轿子更稳健快捷。

经过这一次切身体验,慈禧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5个月之后,清廷终于发布第一个关于兴办铁路的正式文件。

不过慈禧这个老太太太迷信,竟然把李鸿章给他从德国买的车头扔了,说是汽笛声伤京城气脉有伤风水,蒸汽机车巨大的排汽声和震耳的汽笛声却把慈禧吓得不轻,可碍于太后的尊严又不便直说,只好以火车的动静太大,恐会震坏了皇城的气脉为由,又称火车司机坐在她前面不成体统。

遂下旨,不准用烧火冒烟的火轮车牵引大清国的皇家专列。

于是世界铁路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出现了:这条铁路上的火车只是在慈禧每天到勤政殿上朝、下朝的时候,开行两次。

所谓的开行,也就是这6节火车车厢靠人力,由宫内的太监们绳索拉着跑!
1881年6月9日,这条唐山的煤矿区修一条十来里长的短短的铁路,终于完工了。

这一天,也是英国火车发明人乔治·史蒂芬的百岁诞辰。

很快,流言蜚语来了,说火车行驶震动东陵,而且喷出的黑烟有伤庄稼。

结果朝廷下令,禁止使用火车头,运煤的火车头再次被驴马替代———中国第一条铁轨上出现了咄咄怪事,一大群驴拉着重重的车厢在铁轨上奔跑。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