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 1单元] 课 题 1 空气 第1课时 空气的组成 时 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空气的主要成分。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3.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1.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2.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课前准备】钟罩、红磷、带胶塞的燃烧匙、酒精灯、玻璃水槽、火柴等;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 入

介绍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2

新授课 (过渡)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拉瓦锡实验原理:消耗氧气,利用压强差使液面上升,从而得知消耗掉的气体体积。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2-1】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连接装置,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通过抢答,巩固旧知,为

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通过学生自主的实 验探究过程,体验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观察记录 分析讨论

你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分析原因吗?请把看到的现象及你的分析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 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分析讨论 1、根据拉瓦锡的研究结果,氧气约占1/5,而我们在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可能的原因有哪些?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1、描述实验现象; 2、小结并交流成功的 经验; 3、寻找并分析失败的 原因。 分组讨论、交流结果: 1、水面上升不满1/5的原因有:①装置漏气或红磷不足等;②装置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

归纳总结 形成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归纳空气的组成成分,形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化学符号

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 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3 分析讨论 得出结论 (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净物?(小结)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这样的物质叫混合物。而氧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 比较各物质的异同,归纳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清 晰地掌握概念。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练”部分。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引导总结本课题内容要求。 总结,提升。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1.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集气瓶中有大量的白烟产生,并放出热量,打开弹簧夹,上升的水量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文字表达式: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 试验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红磷的量必须要过量;(2)必须要等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3)装置不能漏气。 (4)若要其它物质代替红磷,该物质不能够生成气体,不能用木炭等物质。 二.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 混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点燃 4

[第 1单元] 课 题 1 空气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时 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知道空气的用途及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了解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及生态 环境的危害。 2、过程、方法目标: 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列举各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 提出防治空气污染的各种措施, 学会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 树立保护空气清新的环境的环保观念。 【教学重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空气污染物的危害。 【教学难点】 1.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用所学的的关于空气保护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 教授法、自我归纳总结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展示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 入

1.我们生活在空气之中,你能说出空气的几项具体用途吗? 2.为什么清新的原野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而喧闹的城市常被污染的大气所包围呢?

思考讨论 引起思考,从而引入本课。

新授课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29、30、31,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展示】 1、 为了使灯泡经久耐用,常向灯泡里填充的气体是( ) A. 二氧化碳 B.B 稀有气体 C.氮气和稀有气体 自学,思考问题 内容简单,自我阅读和总结,提上自学能力。 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部 化学 教案 让每滴汗水都充满智慧,在研究的状态中教学 5 D.氧气 2.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空气的观察,结合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你能总结描述一下氮气的性质吗? 3.空气污染物主要包括粉尘和有害气体,其中有害气体是指什么? 4.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减少空气污染? 5.许多膨化食品的包装袋内都充有大量的气体,你知道是哪种气体吗?这种气 体还有哪些方面的用途呢? 6.空气中还有一种含量不多却很重要的家族,你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们的最 大特点是什么?这些气体的具体应用有哪些?

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与教师共同总结。 总结,提升。 拓展提升 完成《全效学习》随堂演练 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 作业布置 完成全效学习本节练习。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一.氧气 二,氮气:制硝酸和氮肥、保护气

三.稀有气体:无色无味,化学性质不活泼。作保护气。惰性气体。 四.保护空气: 空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教学反思】

优点:

不足:

支持燃烧 供给呼吸 6

[第 1单元] 课 题 2 氧气 时 间: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2、过程、方法目标: 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难点】 1.硫、木炭、铁丝在氧气中反应的现象描述。 2.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课前准备】纯氧4瓶、木炭、硫粉、细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等实验器材;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法

【教学流程】导入本课-- 新授课内容--课堂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布置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导 入

引入: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体都离不开氧气。 1.为什么各种生物在消耗氧气,而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却能几乎保持恒定? 2.你已知道氧气的哪些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同桌的同学间互相讨论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相关的整理:将学生所描述的有关性质列于黑板上)

新授课 观察身边的空气,并阅读课本33—34页的部分内容。 大家知道很多物质可以在空气中燃烧,你知道是空气中的什么成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色、态、味、溶解性、密度(与空气比较)、三态变化

相关主题